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对有效管理班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班级管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29-0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班级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注意到各种心理学效应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学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在班级管理中,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能给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应该警惕一些会给班级管理带来负面效果的心理学效应。
一、班级管理中应有效利用的心理学效应
1.等待效应。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1984年,David Maister对排队心理作了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并且提出了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顾客等待心理八条原则。等待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知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悬念造成的。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当组织学生参加某一活动时,积极响应的人很少,造成原本打算预期进行的活动无法展开,或者效果没有预想的好。这个时候,管理者应该合理利用等待效应,在告知即将开展活动之前,通过其他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跟活动相关的故事,观看跟活动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对活动产生期待,同时造成一种悬念。那么在正式开展活动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将更高,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
2.结伴效应。结伴效应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并不进行竞赛)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率。结伴效应是社会促进的效应之一。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最早通过实验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结伴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最好的运用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在一起学习或进行其他活动。这种结伴的方法改变了独自完成学习或活动时的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充分地展开合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链状效应。链状效应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孟母之所以屡次搬家也只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孟母最后选定学校附近居住下来,也正是学校附近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们知书达理、积极向上的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子从小就发奋学习,最后成为圣贤之人。链状效应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既然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影响,那么在安排班级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性格。尽量让不同性格的学生一起,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环境能对人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行为或观念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积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同时,还应该对那些不良现象(打架,拉帮结伙)及时加以制止,避免其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班级管理应尽量避免的心理学效应
1.波纹效应。社会心理学家科宁、根普和里安指出:“在集体中的领导人对有影响力的成员施加压力并视之为攻击目标时,就会出现集体的违抗现象,空气紧张和捣乱胡闹。……领导力量往往消失不见。”据此,他们提出了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很多教师在对待那些“刺头”学生时,往往采取冷暴力,通过挖苦讽刺、刻意忽视等手段来对其进行惩罚和教育。这种手段经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一方面导致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调皮,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的权威降低,使其他学生出现集体抗拒现象,班级管理会更加困难。
2.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且作用时间过久,引起被刺激者不屑一顾、极不耐烦直至讨厌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旦有学生犯错,班主任就会对其大肆教育,喋喋不休,甚至要通过开班会、集体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苦口婆心,道理说了一堆又一堆,但往往还是不见有什么效果。这就是由于超限效应所致。心理学延吉表明,学生对于批评和表扬的接纳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在此期间不断重复,只会增加学生的抗拒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发现,那些已经获得很多荣誉的科学家在今后被授予的荣誉会更多;反之,那些获得荣誉少的,被授予的荣誉也少。这种现象跟《圣经》里描述的一致,于是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指的是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好学生受到的对待就越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的对待就越差。学习好的学生,得到的表现机会就更多,学习就会更好;相反,学习不好的学生得到的表现机会少,学习就会更差,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好学生来说,由于长期得到好的对待,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很差,而那些没有得到好的对待的学生,就会有情绪偏激,对班级的各种工作部支持、不配合,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愈发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
三、总结
心理学来源于生活,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掌握一些心理学效应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多好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这些效应,更不能为了运用心理学效应而运用。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运用适当的心理学效应,才能对班级管理工作起到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丽.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3):183.
[2]张京海.试析“波纹效应”[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9,(3):22-23.
[3]张世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13-19.
作者简介:祝传清(198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