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转变

2013-04-29 10:53吴英飞
考试周刊 2013年5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吴英飞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理新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课程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与时俱进,提出了新课程标准,并且开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现代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要求教师转变目前的角色,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从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必须改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又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并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学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模式,做好地理教学活动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方式重心的转移——树立“育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每个学生而言,都是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地理教学活动不但要适合中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特点,还要着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使得实际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地理教师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道德行为和人格的共鸣,过于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就好像是知识生产线上需要组装的产品,每一门学科都是该产品需要组装的部件,地理教师就好像是安装“地理”部件的安装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色彩与激情都被扼杀在流水线的快速流动之中。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经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些应作为改进地理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生命活力在他们的这种积极主动参与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属于认知的范畴,它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

在课堂教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交互作用关系,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在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交流状态中,实现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多种信息的互享。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注意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延伸。

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发展智能和进行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三、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转变——注重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的平等、合作关系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融合,建构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平等关系的对话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折射着人性的关怀,散发着互动的气息,涌动着个性的灵性。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地理教师应是学生的“导学者”。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学者”,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并意识到现代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地理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将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感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探究、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解决问题,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教师不能认为自己仅仅是个教书者,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不是专家,而是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让自己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研究者。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同时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一种超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关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3.

[2]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2003.4.

[3]吴传钧.谈地理教育的改革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