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训法

2013-04-29 10:56边宝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素古汉语实词

边宝玲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许多资料多有介绍,综合起来,常见的有从字形(造字法)、字音(通假)、语法、语境、对称结构、所学积累(成语、词语)中迁移等几个方面着手,寻求落实词义的途径。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推断者必须具备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积累,方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大量的阅读与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特定语境中那个单音节文言实词,通过联想派生出一个并列式结构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以此作比对,从而推导出该文言实词可能具有双音节词语中另一半词素的意义。这一做法也可算是“互训”吧,它主要借助推断者的现代汉语积累,此种做法,笔者多有使用,窃以为可以作为推断文言实词的一条可行方法。

此种推导的理论依据是,古代汉语用词多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为主。因此,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古汉语词汇往往借助并列式的构词方式,诞生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词汇,从而为我们运用互训法提供大量可行的素材。下面举两组实例,作一简单说明。(每组第一行既是一个文言实词,也是构成双音节词汇的词素。其下是现代汉语中由该词素以并列式结构派生的词汇,其实也往往是该文言实词的一个义项。附例则是可据该词汇的另一半词素推断其词义的见诸各类词典的古汉语句子,并在例句后略作说明。)

一、 息

1.生息。“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息者生也,消息即消失与产生,庄子的眼底,万物周而复始,顺其自然则可。

2.休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息者休也,夜夜不得休,刘兰芝(仲卿妻)辛劳若是。

3.停息。“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息者停也,君子当发奋有为,一日不可懈怠。

4.子息。“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息者子也,汝子即我子,正亲如一家也。

5.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息者气也,成语有“奄奄一息”一词。

6.止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息者止也,战乱不止,连儿童也难以幸免,悲夫。

7.信息。“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息者信也,久不见来信,当会忧疑。

8.利息。“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息者利也,放了贷却没有红利可收,三千门客衣食可忧矣。

9.喘息。“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息者喘也,苏武想自杀殉节,被抢救了半天,终于恢复呼吸,死而复生。

10.叹息。“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息者叹也,道不同不相为谋,面对河曲智叟的短视,北山愚公喟然长叹。

11.平息。“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息者平也,汲汲于富贵者,望富春山水,当会使内心获得平静。

12. 消息。“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五蠹》)息者消也,环境不同,子贡的智慧不仅于事无补,鲁国还反受其害,这样的智慧不如消除。

13.安息。“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郑风·狡童》)息者安也,那个令人上心的小帅哥,让姑娘寝食难安呢。

二、解

1.解剖。“始臣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庖丁开始叙述宰杀剖开一头牛的传奇故事。

2.解散。“恐天下解也。”(《汉书》)天下若如土崩瓦解散开分裂,当令人忧虑。

3.分解。“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蟋蟀中的敌手相遇,若非强行分开,就要两败俱伤了。

4.化解。“冰皮始解。”(袁宏道《满井游记》)春回大地,河面的冰封开始融化。

5.解脱。“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 对脱鞋这种细节都作具体规定,古代中国礼仪之邦名不虚传。

6.解放。“ ①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放下马鞍,稍作休息。②解甲归田、解囊相助,放开全身甲胄、放开系紧的布囊。( “解”训为“放”,“ 放”又训为“下”、“开”,互训过程正可生生不息了)

7.解释。“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一定是细言细语的一番说明(释),解开妻子心结。

8.缓解。“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盛气凌人的赵太后稍稍放缓了脸色。

9.消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消除学生内心困惑,该是对老师较高的职业要求。

以上述两词为例,是因为其义项相对丰富。显然,我们用互训法,基本可以凭借现代汉语去解决古汉语的实词的理解问题。

有意思的是,有些词语发展下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义项,也许是所谓的“反训”所致。如:

①“致”,有招致 (致士 致病)、送致 (致仕 致函),招、送恰成一对反义词。

②“遗”,遗弃(“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遗留(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弃、留恰好相反。

③“奉”,奉献、献给(“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奉承、承受(“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献与承又是一对反义词。

同一词却具相反义,很是奇妙,而如上所述,我们还是可以用互训法去识记。可以说这一方法的适用空间还是挺大的。

再如2012年各省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互训法依然有其用武之地。以下各句都是试卷原题中设计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括号内是由互训法给出的正确理解。

①江西卷:“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劳,“烦劳”,又 “犒劳”,此处该是“犒赏”义) 。

②湖南卷:“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益,“利益”,又 “增益”, 此处该是“增加”义)。

③天津卷:“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意,“意测”,又 “意料”, 此处该是“料想”义)。

以上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词汇运用互训的手段,为我们推求文言实词词义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对推求者现代汉语词汇的积累水平有较高要求。

其实,古代汉语词汇中也有一类所谓“同义连文”现象,就是一对并列式的同义词组合,它们可能是为了表义突出或音节和谐,但也说明古人早在实践运用互训法造词,专利权并非属于后来者。就简单举以下三例来结束全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寄、托,存身也。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疲、敝,劳累也。

“遍赞宾客。”(《毛遂自荐》)宾、客,与会嘉宾也。

古汉语中这类“同义连文”现象挺常见,当然这两个词素不太会是等义词,但至少也是近义词。现代汉语中大量并列式结构合成词也大抵如此。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

猜你喜欢
词素古汉语实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