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让散文教学更具情感张力

2013-04-29 00:44蔡春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逸事孙犁散文

蔡春

孙绍振教授曾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但现在的散文教学,往往少了情感的张力,少了感人的力量,缺失了审美意韵。教散文,离不开情感二字。而要使课堂具有情感张力,只有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对话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汇聚成河,不断撞击,从而汹涌澎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教学。

一、 师本对话,挖掘情感的内涵

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师本对话并非消极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个性体验去反复揣摩文本,在对话过程中解读出新的意义,形成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师本对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的层面;二是学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必须弄清三个问题,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以《亡人逸事》为例,这篇散文收录在“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深情。这类散文的鉴赏,需要反复阅读,将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奔腾。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概括亡妻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特征,找到鉴赏散文的途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其实我们读《亡人逸事》,妻子的形象固然栩栩如生,但透过这个形象,更打动人心的是课文流露的浓浓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抓住这个情感教学点,深入挖掘情感内涵,把文字激活,披文入情。

从学的层面来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解读出了散文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否理解呢,怎样引领学生去理解呢。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寻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点。有了教师与文本真实个性的对话,才能生成感人至深的课堂。

二、生本对话,涌动情感的体验

散文是一种载体,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思想境界和情感历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学生主体与文本对话,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

学习《亡人逸事》,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前提,让他们在初读后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点拨。如有学生曾经对课文的一句话产生疑问,当妻子问丈夫为什么直接把花布寄到娘家去,丈夫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个方便该怎么理解,寄到婆家怎么就不方便了呢。学生就此问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寄到婆家,妻子可能就不好意思把布都给自己做衣服,从中体现出丈夫对妻子的疼爱。

文革后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因此学生文本对话的同时,还必须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进入人物情感世界。孙犁的妻子于1970年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去世,终年60岁,七年后,孙犁才开始写《亡人逸事》,后来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时间为1982年。作者为什么迟迟不写悼念亡妻的文章,这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有交代,“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这几句话简单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哀伤,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理解孙犁的这份痛,最好让学生对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有所了解。教师可于课前印发材料,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孙犁在文革期间遭受的非人折磨,体会孙犁在快被解放之际妻子却离他远去的悲伤。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师生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

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与相互接纳。在师生多维对话中,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积淀生命的感悟。师生展开有效对话的环境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女生赏析课文中“用力盯了我一眼”这句话,认为这个动作表现妻子生气,不敢多看,教师似乎对这一答案不满意,引导了很久,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该女生后面只得说“我不知道”,尴尬入座。实际上学生体会的这两点完全没有问题,妻子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她觉得未婚夫偷偷前来看自己不合礼数,所以颇为生气,同时自己也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自己要嫁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但又不敢多看,只是“一眼”,所以这句话很传神地写出妻子彼时的复杂心理。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多元读解。

面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要能多角度地倾听,析别正误、深浅,并及时用艺术的语言加以点明、引导、肯定,使之或由模糊而变清晰,或由浅显而变深刻,或由平淡而变动人。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平等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

四、生生对话,实现情感的碰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有个性的独特个体,生活经验、情感历练、生命体验、生存状态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多维的思考,多元的理解,多样的解答。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与之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激起共鸣,或触动情思,或激发疑虑。在生生对话中,实现着情感的沟通、凝聚和融合。

学生在赏析细节描写时,注意到了妻子的一“哭”和婆婆的一“笑”,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生1:“她站起来哭了”,是惭愧地哭了,连北瓜都背不动,还摔了一跤。婆婆的笑则是嘲笑的意思。

生2:我认为她哭是委屈,因为妻子在娘家比较娇惯,到了婆家以后要早起还要干重活,她觉得很辛苦。

生3:婆婆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种宽容无心的笑。

生4:妻子的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既有跌倒的不好意思,又有对自己不如婆婆会干活的愧疚,也隐隐有委屈,可见其要强的个性。

在这场对话中,学生之间有争论和认同,有合作与分享,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言语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多元对话,是散文教学的新形态,是张扬个性和灵性的方式。教师应积极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才能让生成闪光,使生命感动,使课堂更具情感张力。

(作者单位:衢州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逸事孙犁散文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中央警卫师警卫开国大典逸事
孙犁装外行
“皮蛋”逸事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Domestic Vio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