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指瑕三例

2013-04-29 10:56谢晓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车费瑕疵义项

谢晓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话“璧有瑕,请指示王。”完美无瑕是至高境界,然清朝洪升 《〈坚瓠补集〉序》中有言:“其立言著书,大约以名心客气中之,故奋其笔舌,指瑕索瘢,甚至古先贤亦在所不免。” 笔者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多年,常感叹于贤者文章言辞的瑰丽和思想的光辉,经常阅读之,受益匪浅,但也发现了一些小瑕疵,在此写下,与读者共思,也算是与贤者的靠近。

在平时的教学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三处瑕疵,具体如下:

1.必修三第三专题中庞朴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把这一句话所在的段落补充完整,在它前面还有这样几句话: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在这里我觉得“媲美”使用错误,论证如下:

(1)首先从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看: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与蜜蜂和蜂蜜之间的差别都很大。

(2)然后再从“媲美”本身的含义来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媲”解释为“匹敌;比得上”。“媲美”解释为“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例句为“该产品可与世界名牌货~。”

(3)最后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媲美”的意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有差别。把原句主干找出来就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差别之大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请问“差别”怎么比美?这种“差别”美在何处?应该选用“相差无几”更为合适。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弄错了“媲美”只理解为“匹敌;比得上”的意思,而忽略了这个词只用在“美(好)的程度”方面的比较。

2.必修三第二专题中杨绛的《老王》中第三段第一句话: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把这一句所在的一段话也呈现出来: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我觉得第一句中“不仅”使用不当,论证如下:

(1)根据前后文,我想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老王不仅老,而且有一只眼是瞎的。作者为何省略了“而且”或者“还”呢?

(2)从“不仅”本身的含义来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不仅”的解释有两个:1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2不但。

对于义项1造句子如下:A.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B.他看上去不仅六十岁;C.他的商业活动范围不仅在中国。这些句子中的“不仅”明显是用在数量和范围方面,它有实际的意义,如果去掉那么意思就发生变化。如A句就变成:这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原来的意思是:这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的想法。

对于义项2造句如下:A.他不仅勇敢,而且聪明。B.多年频繁的战斗,不仅没有挫折他的锐气,而且像纯钢的刀锋,愈磨愈加锋利。C.在学校里小红不仅学习好还写得一手好字 。在这些句子中“不仅”作为连词,表示递进。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如果把句子中的“不仅”去掉,句子的实质性内容不会发生变化。如A句就变成:他勇敢,聪明。它的意思没有变。

(3)那么原文中“不仅”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是否符合义项1,“不仅”后面紧跟着的“老”既不是数量也不是范围,可以肯定不能解释为义项1。那么只剩下义项2 了,确实也是这个意思。从整个句子以及整个段落来理解都是“不但”的意思。“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老王不仅老,而且有一只眼是瞎的。递进关系的句子重心落在后面,事实也是如此,这句话在这一个段落中是总起句,后面讲的都是老王眼睛的不幸,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4)既然“不仅”理解为“不但”,并且根据连词的习惯用法,那么文中就不能少了“而且”或者“还”。

3.必修三第二专题中杨绛的《老王》第五段: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这段话中我觉得“代送”用得不当,论证如下:

(1)“代”在新华字典中有三个解释:1替;2历史上划分的时期,世;3世系的辈分。显然,文中的“代”与义项2、义项3无关,只与义项1有关,应解释为“替”。

(2)用义项1造个句子如:他代我去拿文件。对这个句子进行拆解一下:原本是我去拿文件,现在是他代替我去拿文件,两种情况“我”和“他”都同做一件事“去拿文件”。依此类推,“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既然是“代送”,那么就有这样两个问题:原本是谁送的?现在是谁送?现在是老王送的,那么原本是谁送的呢?是我们送的吗?自己把自己买的东西送回家吗?这显然不符合习惯用法。在原文中显然找不到准确答案。因此,推论得出“代送”一词使用不当。

(3)我觉得作者或者是编辑在这里不小心出了一个笔误,把“代送”改为“带送”就正确了。“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同时顺带给“我们家”送,因为是顺带,车费减半,这是老王的一番好意。因此原文应改为“愿意给我们家带送”。

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大多文质兼胜,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玉有瑕”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瑕疵本身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能不能发现瑕疵,并正确对待它们。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敢地质疑课文并小心仔细地论证。在教学中应避免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课文有了瑕疵却避而不谈,一种是全盘否定有瑕疵的课文。科学处理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教育学生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车费瑕疵义项
登记行为瑕疵与善意取得排除的解释论
哦,瑕疵
哦,瑕疵
公平的方案
公平的答案
毫无瑕疵的推理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车费
花12美元车费学到的一课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