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平
近几年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颇为流行,但审题立意却是难点。审题立意是写作的关键环节,如果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那学生在审题立意时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下面以2013届南通二模为例具体谈谈。
作文题目如下: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卷之后,发现学生的思维真是太“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立意,比如:把握机遇;严酷造就辉煌;涌泉相报;月亮也曾是个贼;感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这些都是明显偏题走题的。学生们怎么会得出这么多古怪的结论?我们在进行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问题一:脱离材料内容
材料作文,强调的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就是说你写作的主旨应该是从材料中得到,有个学生写“月亮也曾是个贼”,作文中这样写道“钻石不发光,依靠别人发光,由此联想到月亮,也是一回事。所以说月亮是个贼”,然后就对月亮进行描写了。还有个学生写“严酷造就辉煌”,作文内容有这么一段话:“原本都是黯淡无光的石头和钻石,遇见星光就不一样呢?因为,钻石经过了高温高压的考验,才能变成晶莹剔透的钻石,所以,严酷造就辉煌。”
试问,材料涉及到月亮吗?写到钻石经过高温高压的考验吗?没有,很明显,这审题是大错特错了,完全偏离了材料,偏离了题意。
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紧紧扣住材料,对材料进行辩证全面地分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进行任意地联想,所有的一切立意都是从材料中得出来的。这是前提。
问题二:没有注重整体性原则
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整体框架是石头和钻石的对话,石头评价钻石,认为两个事物是一样的——黯淡无光,钻石客观分析自己——不会发光,但能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下文写钻石变得熠熠生辉就是得益于正确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样就把材料内部的关联解读出来了,这里从整体来看材料主旨就是正确认识自己与正确看待他人,钻石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但石头没能做到这些,这是材料的整个方向。
而上面学生审题立意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没有体现整体性原则,这是错误的原因所在。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立意,学生就是抓住最后一句“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错误地认为钻石吸收星光,但比星光还灿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机遇”学生可能抓住这句“天边露出一丝星光,钻石熠熠生辉”这机会钻石抓住了等等。
所以,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重整体性,要抓住材料的内涵,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
原因三:抓错关键句,理解不当
我们说,在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除了看整体,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只不过这些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同时要抓住关键句,正确理解关键句。材料中钻石的话语很有哲理——“它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笔者讲解时,发现这一关键句,有些学生未能注意到。同时还要注意“光芒”的含义,指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贡献等,就是说钻石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等,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呢?下面写道“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说明钻石本不会发光,但借助某种外力,学习了别人的长处,钻石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由此可见,这段文字的最佳立意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而学生写“涌泉相报”,错误地理解了关键句,认为钻石懂得别人给他怎样的恩惠,你就应该回报更大的恩惠,这是错误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同时明确寓言性材料,“关键句”是隐藏寓意的语句;评述性材料“关键句” 是议论抒情的语句;事件性材料“关键句”是揭示因果的语句;哲理性材料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关键句。
评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大多是从钻石的角度审题立意的,其实材料作文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审题时还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材料从石头角度看:立意为(1)环境影响人的认知;(2)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长处、成就、荣誉等。当然,有的材料里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我们审题时要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否则会出现偏题现象。
总之,写材料作文,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注重整体性,理清材料逻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把握整体的情况下,抓住并正确理解关键字句,这样,审题立意才准确,才能避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哀叹。
(作者单位: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