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因“对话”而灵动

2013-04-29 10:56宗建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王勃对话文言

宗建霞

本学期我的教学改革重点为:如何让文言课堂变得更有情趣,更加灵动,因此在进行文言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对传统的灌输式讲解进行了突破,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移入文言教学之中,以下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阐述自己的课堂改革教学。

【案例题旨】

我曾经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过去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表面看很有“综合性”。第二,讲解法,重点教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表面看很有“系统性”。第三,翻译法,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逐句翻译。以上做法使得文言教学枯燥乏味。因此,我开始改变以往被自己奉为“圭臬”的三大教学方法,尝试进行对话式教学,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提升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过程】

一、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

【课堂设计】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整理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

3.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联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兴悲之由。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

【课堂设计】朗读。

第一次听学生朗读,正字音,明句读。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感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千古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喜爱之情,对王勃的才学有了钦佩之情。

【课堂设计】理清思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其所思所想。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成为传诵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结构。行文思路可以说是文章的框架。坟头一样的丘陵是无法突现出高楼峻阁的轩昂气势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还需与之相应的地基在。

【对比优势】以精心设计的课前预习题,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二、生生对话,心与心的交流

【课堂设计】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讨论:

1.作者笔下的山川楼阁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了怎样的宴会盛况?

3.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对比优势】让学生自己谈与王勃的情感契合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师生对话,自由意识的觉醒

【课堂设计】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本欲拂袖而去,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展示的画面。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3.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比较一下两句的高低。

【课堂设计】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在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落霞是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这种描写是不是和实际景象不符呢?这个问题很好。实际上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一句: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

【对比优势】终于使文言课堂不再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气息。

四、自我对话,智慧生成

【课堂设计】写给王勃,一两句话均可。

【说明】让学生给王勃写两句话,与其说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和王勃进行对话,毋宁说是学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内容后的一种自我对话。

【案例反思】

一、把“对话式教学理念”用于文言课堂,经过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开放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师生的一个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第三,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二、课后经过思考,我认为以下几点应值得继续反思改进: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

2.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

3.课堂改进的想法应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4.我曾经自己选用《送别》的曲子,让学生歌唱《雨霖铃》,当时的课堂氛围非常好,那种浓重的离别之情,教师几乎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因此,我认为除了对话式教学,为了让文言课堂变得更有情趣,今后还应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否则又将落入一个新的套子之中。

(作者单位:江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王勃对话文言
少年王勃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一字千金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