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霞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对比分析,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视听说训练,重视语篇教学,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外语习得 母语负迁移 消除对策
一、负迁移的定义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所学习的外语与母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能加快掌握外语的速度;当两者的某些特征迥异时,则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即:学习母语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外语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使得外语学习需要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增加,甚至阻碍外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较多。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学习中。
(一)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一个语音系统,特有的一套发音规律。汉语和英语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造成了语音方面的负迁移。由于受汉语的干扰,一些中国学生对某些英语音发不好。如/v/和/w/音,/n/与/l/音分不清。另外,英语中的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升调与降调的使用较复杂。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一般是一个辅音后面紧跟元音。英语中的/b1/、/p1/、/sp/、/st/、/tf/、/dr/等辅音连缀现象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有的学生发不好这些音。
(二)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1.词汇搭配不当。
词的搭配能力是由词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一种语言中的词不可能总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相等的对应词。比如说,学习者在学习“see”这个单词的时候,了解到它的含义是“看”,也许就会以“see”代替英语短语中所有表达“看”的概念的词,如“see a book”,“see TV”,“see a ball game”等,却不懂得“read”与“book”的搭配,“watch”与“TV”、“watch”与“ball game”的搭配。
2.词汇冗余。
学习者由于对英语词汇的外延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表达中会出现累赘(redundancy)现象。在学生所写的作文或口头表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1)He returned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
(2)Personally Speaking, I think he is the right man for the position.
3.詞性误用。
一个单词或词组的词性直接决定了它的句法功能,决定了它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学习者在学习单词或词组的过程中往往只记住它们的汉语意思,很少记住它们的词性,如“insteadof”与“taketheplaceof”的汉语意思虽是相同的,但词性却不同。前者为副词短语,一般在句子中作状语,而后者为动词短语。形容词与副词、形容词与名词、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等的误用现象很普遍。如:
(1)He was told to work more efficient.(应改为 efficiently)
(2)He faces a lot of difficult.(应改为difficulties)
4.褒贬误用。
某些词在不同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内涵却相差甚远。学习者如果不注意目的语词的内涵意义与相应母语的词的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就会褒贬误用。如:英语中的doom为贬义,而学习者经常忽视这一点。
(三)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1.语序上的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以SVO(主谓宾)为正常语序,所以汉语的陈述简句对英语所造成的负迁移较少。而疑问句、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的位置差异较大,负迁移现象就比较严重。如:
(1)Youre going to the cinema?(应改为 Are you)
(2)You have how many friends?(应改为 How many friends do you have?)
2.时间意义表达上的负迁移。
汉语的时间意义多半通过时间副词(如曾经、正在、将要等)和一些虚词(如着、了、过)等表达;英语的时间意义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时和体上。学习者往往忽略了在不同的时和体中英语动词的各种形式,生搬硬套母语的句法规则,造成时间意义表达上的负迁移。这种现象在选词完成句子的练习中是常见的。学生往往在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根据一定的语境选择了合适的词之后,就认为大功告成,根本不考虑动词、动词短语应采用哪种正确的形式。
3.人称和数方面的负迁移。
英语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数、第三人称复数之分;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不同的人称和数还要求谓语动词的一定形式与之相搭配;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之分。汉语中的人称虽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但它对谓语部分是没有影响的,名词也没有单复数之分。学习者对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性方面和名词单复数方面经常感到无所适从,容易产生错误,造成负迁移现象。
4.连词使用上的负迁移。
汉语中有些固定的连词搭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经常使用的连词,而英语的句法结构上没有这种固定搭配。当学生套用了汉语的句法规则时,就出现了表达错误。如:
(1)Although he railed in the exam ,but he didnt lose heart.
(2)Because his mother was ill ,so he cancelled his trip.
(四)文化层面的负迁移。
各国之间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和表达形式。比如我们看到She was green eye with envy之类的句子时就不知所云,因为不知道英语中的“green eye”即汉语中的红眼,就是嫉妒之意。我们也许会把黄色影片译为yello film,岂不知应该是blue film,因为blue有淫秽之意。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是没法解释的,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它,记忆它。
二、消除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要减少或排除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
(一)重视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的差异,掌握外语学习的差异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母语和外语在音位、语义、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使学习者意识到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并使他们了解语言差异与民族文化背景差异与某些思维特征有关,这样学习者就能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
(二)加强母语和外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增强学习者文化差异意识。
加強母语和外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比较,对培养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母语和外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展语篇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语篇教学可以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和篇章分析融为一体,使得分散的、抽象的语音规则(如强读、弱读、连读、重音、语调等)、词汇规则(如词的搭配规则等)和语法规则(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变化形式等)在具体的语篇中有机结合。
(四)开展广泛的听、读、说活动,培养学习者的外语思维能力。
要克服母语干扰,还需要开展广泛的听、读、说活动。教师应鼓励学习者课外大量阅读各种体裁的外语文章及有关介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同时,增加视听内容,多看反映所学语言国家人们生活的录像、电影、电视等,多听外语节目。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篇章结构、表达习惯、修辞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外语学习者由于掌握的外语知识有限,不太了解母语和外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知识和规则,因此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造成外语学习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对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及文化背景差异的对比分析,扩大阅读量,增加视听说内容,加强语篇教学等途径,减少或排除母语的干扰,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仕宝.母语负迁移与写作的中式英语[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
[2]Norrish,John.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ir Errors.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London,1983.
[3]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