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记》的“善喻”思想向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

2013-04-29 10:28:50查文丽
考试周刊 2013年53期
关键词:学记语文教学

查文丽

摘 要: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其中很多看似朴素的教育思想在现代依然备受推崇。尤其是“善喻”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最具启发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学记》中“善喻”思想的思考与实践,使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记》 善喻 启发诱导 语文教学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这段里的“喻”即启发诱导;怎样做到“善喻”呢?必须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也就是说诱导但不强迫,鼓励而不压抑,打开思路而不将答案结论和盘托出。诱导但不强迫,才能融洽师生关系;鼓励而不压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排除畏惧心理;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点拨学习方法,不越俎代庖下结论,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享受乐趣。这就是教师“善喻”的结果。

我认为“善喻”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最具启发性,因为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对问题的解读和作品的鉴赏同样也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很难用唯一的表述回应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语文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的灵活教学法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动脑,留住思考,留住兴趣。如何艺术化地有效地应用“善喻”法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作思考与尝试,力争让启发诱导向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

一、巧设情境,因境设疑

《学记》指出:“道而弗牵。”也就是说教师在启发诱导时,要引导学生,不要硬拖着学生走,不要压抑强迫学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质疑趣味,活跃智力因素,在教学中高效地发展知识和技能。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论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激发有赖于教师对愉快和谐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使得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充分调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较好的开发。我在2010年参加常州市语文优质课比赛时教授《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由于是在外校借班上课,我与学生素昧平生,为了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我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为教学做准备。我以聊天的形式开始授课:“刚才走进教室看到大家一张张可爱稚气的脸,不由得让我想起刚刚跟我分别三个多小时的儿子。上课之前我忍不住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他?(出示照片)”这样一种开场设置自然亲切,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我及我儿子的好奇心,吊足了胃口。“查老师给他起了一个乳名叫:堂堂。谁能猜测下我起这个名的用意?(堂堂正正男子汉)”此时我因境设疑,诱发了对文眼“男子汉”的思考。最后我顺势转向王安忆家的男子汉,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中男子汉的探究欲。而且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利用已经创设的和谐融洽的情境,引导学生“助师育儿”,邀请学生为我解决能否把文中的小男孩作为教育范本的问题,既满足了学生想做小大人的心理,又引发了对文中“男子汉”内涵的深层理解。事实证明,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巧妙而成功的,真可谓“一箭四雕”。

二、激励诱导,因材施教

《学记》中的“善喻”思想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博喻”是“善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老师要懂得入学有难易之分,学生资质有美恶之别,才能多渠道多方位地启发诱导学生。《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会犯以上四种错误,“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是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心性造成的。教师若想“救其失”,则必先做到“知其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每个人生而不同,所以在个性、思维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会不一样。在语文能力方面,初中生的概括力不强,常常会表达不连贯或者是想说又表达不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存在差异。《语文新课标》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语文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根據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当我们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面对一群群心性各异的学生,在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的同时,唯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激励诱导,让他们在发挥自己语文优势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弥补不足,启发诱导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或失则多”的学生大多学习热情高涨,反应敏捷,求知欲强烈,知识面广但态度急躁,贪多贪快。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在课堂上任命他们为深广观察员,激励他们凭借自身广博的知识,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做出补充提出建议。用这份激励,诱导他们静心倾听、深度思考、全面考量,引导他们向博学精专的方向发展。

“或失则寡”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一般比较内向、不善表达。我一方面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用辩证眼光看问题,克服思考中的偏差,并且在课堂上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或者定期向他们推荐有益书籍,并与他们约定向同学们推荐此书的时间,让同学们对这类“寡”的学生由衷敬佩,让同学的积极期待成为推动他们前行的动力。

“或失则易”的学生浅尝辄止,缺乏毅力,不愿探究,但大多对语文学习有信心、有兴趣。利用这点,我采取小组合作,进行组间竞争,让他们做领导者。这类学生在竞争力的刺激下,不仅能深究细思,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且能取长补短,学会合作,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或失则止”的学生有极大的畏难情绪,缺乏攻关的勇气,为了克服畏难却步的缺点,我立足于他们的语文优势,组织一系列语文活动,不断鼓励他们,多给他们自我展示与锻炼的机会。例如,让他们参加课本剧表演、“我为诗狂”原创诗歌比赛、自出题比赛,为他们举办个人书画展等语文活动,使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找回自信,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三、启愤发悱,因势利导

有些语文教师会抱怨学生语文能力差,启而不发,对牛弹琴,我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启发诱导的时机或者过度启发所致。《学记》有言:“开而弗达。”也就是指启发学生,而不越俎代庖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论语》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应该在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其中的“愤”是指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急于解决但又尚未弄懂的状态;“悱”是指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有想法但又难于表达清楚的矛盾状态。教师应因势利导,启愤发悱,在“愤”时对学生点拨方法,帮助其开启思路;在“悱”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表达思想。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在赏析文段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窘境。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经典段落,历来是要全段背诵的,所以在上课前,我提前告知学生,以便提醒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刚从《一面》的背诵中解脱出来的学生显然很不乐意听到这个噩耗,回应我的是满脸不情愿。我深知在如此消极的课堂氛围下教学会事倍功半。于是我因势利导,与同学们商量:“我看出来了,同学们似乎很不乐意背诵这一段。我也在思考到底这段值不值得大家花时间背、花精力默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编者把这段定为背诵段落的价值何在?”学生已经在我的引导下逐渐走出刚才的消极情绪,进入了“愤”的状态,探究欲望被激起,开始静下心仔细研读这段,纷纷在组内发表观点,试图解开谜团。经过一番思索、一番讨论,我发现学生心中已经或多或少有了答案,原来这一段确实精彩。很少有学生能够全面清晰地介绍自己的赏析收获。此时学生处于“悱”的阶段。我从结构、修辞、句式、顺序、情感等方面点拨引导学生对此段加以分析,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思路的切点上,将自己刚才想说而说不清楚的想法说出来。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只要教师树立“善喻”的教育思想,心系学生语文能力全面高质的发展,加以启发诱导,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10.

[2]吴积雷.《学记》中的启发教学思想初探[J].语文学刊,2003(4):87-89.

[3]黄克剑.论语解读[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学记语文教学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 08:55:24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地理教学(2016年6期)2016-11-11 00:24:07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在《礼记·学记》与西方教育的共鸣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