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汽车的前世今生

2013-04-29 07:52
汽车纵横 2013年6期
关键词:车行出租汽车出租车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的建设,出租车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城市设施。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出租汽车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名片之一的出租车,在拥有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出租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印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北京、上海、南京这三个城市的出租车发展史,在怀旧的同时,感受经济发展给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

北京

早年间为显贵服务的各色出租车

1913年,法国人率先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东单开设了兼营马车和汽车出租的飞燕汽马车行,主要是为驻京外国使馆人员、官僚、洋买办服务的。乘客到站点要车的运营服务方式是从马车行的服务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当时,这些出租车主要来往于戏院、饭庄、赌场、烟馆、公园、车站、妓院之间,等候时间往往长于行驶时间。北京最早使用的出租汽车是美国产的“福特”T型车,模样很像敞篷马车的车厢,喇叭是人力的,刹车装置使用的是“摇轮闸”。到了1914年,北京的出租汽车分为用电和用煤油两种类型。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出租汽车以美国车为主,除了“福特”外,还有“道济”、“雪弗兰”、“别克”、“司徒贝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

1918年前后,汽车行开始受到青睐。经营马车行者纷纷开始兴办汽车行,兼营马车和汽车出租。到1923年,有汽车行81户,这时车行的服务对象已经扩大到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名演员、名医、名教授等高收入阶层。同年年底,北京市运输业、车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车业工会)成立。在210户会员中,马车行只剩16户,盛行了十几年的马车行逐渐被汽车行所代替。

1928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北京的汽车出租行业迅速萎缩。到第二年,仅有14家车行维持营业。1931年,车行数量回升到59户,平均每户车行有小轿车四五辆、从业人员七八名。有车的人须加入车行,才能领取车牌照行车,习惯上把这种车叫做“走牌子车”。20世纪30年代,出租汽车的车型有“别克”、“道济”、“福特”、“旁太克”、“司徒贝克”、“普力茂”、“雪弗兰”等。各汽车行多采用“雪弗兰”、八缸“道济”车、六缸“别克”车、流线型四缸“福特”车等新式汽车。汽车出租行业中有完全的汽车行、马车行带汽车行、马车行改汽车行、在车站兜揽乘客的“野鸡车”等。1930年,火车站出现一些专为车行招揽乘客、维护车辆进出站秩序的人(俗称“跑合的”)。他们安排进车顺序,所有进站的营业车辆都要服从他们的指挥,租赁费由这些人与车行二八分成。1948年以后,随着出租汽车业的萧条,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销声匿迹。

1937年至1945年,北京出租汽车车型变化不大。214辆营业小轿车中,“福特”车占有率最高,有69辆,其次分别是“道济”车45辆、“雪弗兰”车28辆、“普力茂”车25辆,20世纪20年代后期生产的“别克”车11辆和其他十几种杂牌车。部分经营者为了让汽车好看又省钱,换上时髦的车壳,安上四马力旧引擎便上路营业。这种自己组装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建国之前,出租汽车的收费办法以日租和小时租来计算。1914年时,按日租用的租价为每日22元,按小时租用的租价视上下午时段价格稍有差异:早上8时至中午12时的租价为12元;下午2时至6时的租价为12元,且每超过1小时加4元。总体来说,出租汽车的租价是马车的4.4倍。当时的北京市郊最低生活水准约为每人20元/年,这样的出租价格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负担得起的。

1923年,租用汽车的多了起来,价格依旧按小时计算,起价每小时3元。据1923年《增订实用北京指南第六编》载:“自长期赁用外,大约第一钟洋3元。第二三钟各2.5元。三钟以后每钟2元。全日合计24-25元。其专往来某处者另议。如往来农事试验场,四钟内8元,过一钟,加2元;往来颐和园五钟内10元,过一钟亦加2元。再远至西山汤山,22元或24元。”汽车也可整周、整月包用,价格分别为100元、350元。这一时段,北京及华北每年的最低生活费用约为人均20.4~33.6元之间。相比之下,出租车的价格虽然变得比十年前低廉,但仍旧比较高昂。

卢沟桥事变前,汽车起价是两元一小时,事变后跌到几角钱。1938年,因汽油涨价,汽车的出赁价格回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汽油供应紧张,出租小轿车业务逐渐衰落。

进入寻常百姓家——黄色“面的”的14年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曾经经历过一段以进口丰田皇冠为出租车的年代,搭车者多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外企人员,出租车司机也属于高收入阶层,很有身份和脸面。当然,这种出租车每公里0.8~1.2元的车费也是普通老百姓承受不起的。

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有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被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90年代初大规模发展出租车的原则是“让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个三五辆车”。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当时大规模使用一种小型的面包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色“面的”。曾经仅北京一地就拥有这种黄色“面的”十万辆以上。从1984年9月25日下线到1998年12月23日被送进首钢的化铁炉,这种从日本大发、铃木、三菱引进技术在天津生产的微型面包车成为新北京第一代出租车,经济实用、空间大是它最大的优点。10块钱可以乘坐10公里,不仅能同时挤进好几个小伙子,还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实用性很强。虽然舒适性差,但在当时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满足了市场的迫切需求。

但事物的两面性在“小面”的身上也有体现。当时很多人把这种“小面”叫做“黄虫”,就因为这些车都是黄颜色的,实在不雅观。好几万辆“黄虫”穿梭在北京街头,实在是蔚为壮观的场面。这就是当时中国首都的“城市名片”。据一位老司机说,黄色“面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么小的车,五、六个人都挤了进去,冬天还好,大家都暖和;夏天可就难受了,车里的味儿也不好。可当时大家收入还不高,都这么凑合着”。此外,“面的”在给市民提供着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品质不高给城市带来较严重的尾气污染。1998年,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的一项,黄色“面的”被彻底请出了市区。

“祖国山河一片红”——夏利、富康、捷达登场

红色是第二代出租车的“主题色”。收入增加以后,大众对出租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面的彻底退出市场。1998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采取激烈的“砸”面的方式。所有收回的面的全部报废,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全面更新,出租车价格也统一成夏利每公里1.2元,富康、捷达每公里1.6元。代替小面的新车型,因以红色为主,从而形成“祖国江山一片红”之势。其中,夏利在“面的”时代就已经上岗,与“面的”相比还属于“高级车”。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运营时间的延长,外观上的红火已经不能掩饰它内在的缺陷。一是当时不少夏利出租车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坐出租就像进了“烤箱”。二是因为出租车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了毛病越来越多,故障率增加,舒适性也降低了。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利在短暂的辉煌之后,风头渐渐被富康和捷达抢走。从1998年到2006年,富康和捷达因为其结实耐用占据了北京出租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且由于口碑好,直到今天,捷达仍是京城出租车市场的一员大将。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步伐的加快,加之不少出租车进入更新期,北京的出租车又迎来新一轮的换代。

让北京“现代”起来——“花色车”上路

进入2004年,北京出租车的全面升级换代又被提上日程。一方面是车型的升级,一方面是价格的上涨。当然,作为城市名片,出租车的外形和性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指标。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凭着时尚的外形、良好的动力性、宽敞的空间和卓越的性价比,北京现代索纳塔在这次更新中脱颖而出,成为更新份额最大的车型。2005年,凭着更低廉的承包费用,北京现代伊兰特成为这个城市出租车的新主角。这种下为尊黄、上为深蓝颜色的伊兰特轿车,是继索纳塔出租车后加入京城出租车行列的第二款北京产轿车。此时,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7653元,比十年前增长了66.8%。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打车费也在这一年宣布进入2元/公里时代。如今,伊兰特已经成为北京出租车的主力车型。据统计,目前各汽车企业在北京出租车市场的份额大致为北京现代占40%,捷达占20%~30%,爱丽舍及桑塔纳占20%左右,其他品牌或高端车型占据剩余份额。

上海

从多家车行到一家公司——旧上海的出租车业

与北京不同,上海的出租车行业是以车行的发展为线索的。无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中国,上海的出租车公司在一百多年的岁月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1901年,上海引进了第一辆汽车。至1908年9月,地处公共租界四川路97号的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开设汽车出租部,为购买商品的顾客提供出租汽车服务,由此成为经营汽车出租业务的开拓者。1911年8月,工部局批准美商平治门洋行和美汽车公司经营出租汽车,同年获准开业的还有亨茂洋行、中央汽车行等。从此以后,出租汽车开始逐步风行上海。至1928年成立上海汽车出租同业联合会时,参加联合会的车行已达到46家,拥有出租汽车500余辆。

与洋人办的车行相比,华商车行一开始显得微不足道。随着近代上海工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多,汽车代步在上海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出租汽车业因此时来运转,华商兴办出租汽车遂应时而起。其中最出名的是祥生公司。祥生公司老板周祥生早年在一外国人开的饭店做事,常常代客雇车,后来就干脆自己经营出租车行。因经营有方,1932年元旦,“祥生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当时,上海人民抵制外货运动正掀起新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祥生公司更以“中国人坐中国车”为号召,全市人民坐出租弃洋就华,蔚然成风。祥生公司独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利,加上刻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使企业有了飞速发展。至1937年,股金已达50万元,拥有汽车230辆,分行22处,职工800多人。

解放初期,上海尚有出租汽车行29家、营业汽车370辆,但出租汽车营业清淡。1951年9月,在政府扶持下,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祥生汽车公司被批准公私合营。1956年出租汽车全行业合营,实现全市出租汽车统一经营,共有出租汽车185辆。自此,上海的出租汽车统一由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经营。

“文革”中,出租汽车未能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甚至连出租汽车公司都行将被撤销。1972年后,中国在联大恢复合法席位,上海各类外事活动增多,才使出租汽车业出现转机。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上海出租汽车需求量日益增长,出现了兴办出租汽车热。从1996年开始,上海出租汽车实行总量控制,根据需求稳定发展。

早期的混乱和如今的辉煌——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名片”

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出租车行业由于普遍存在“乱收费、服务差、要车难”问题,在公众中的形象并不好。当时,有不少外商、侨胞和市民投书市政府,强烈呼吁制止出租车乱收费现象。最离谱的是,一位外籍人士打车10公里,竟然花了100美元。这件事引发了一场行业整顿。1988年8月,市政府开始大力整顿出租汽车市场,其中推出的一项措施便是规定必须使用合格的计价器。至这年年底,情况大有好转。

1988年12月,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应运而生,第一批200辆营运车辆全部是红色桑塔纳,一时在上海城市道路上掀起了一股 “红色旋风”。其32个字服务标准——“扬手即停,上车问路,电脑计费,合理公道,电话预约,约时不误,车辆整洁,礼貌待客”,在行业内广泛传诵,为同行树立了榜样。

1985年以后,上海出租开始大发展,街上打车的人也多了。这一时期上海针对出租车行业制定的多项规定为上海出租汽车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对各个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好效果,为以后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上海一直以来并没有统一出租车的车型。在这一时期,上海出租车的主力车型是桑塔纳和夏利。和北京定价相似,桑塔纳是1.6元每公里,夏利是1.2元每公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出租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全面淘汰夏利,并打造了一系列出租公司品牌。这其中,档次最高的是四大:白色的锦江,脱胎于锦江集团,曾经是宾馆车队,车子数量不多,但是司机的服务是当时最上档次的;天蓝色的大众,车子最多,车辆升级换代也快,最早全面淘汰普桑,升级到桑塔纳2000;湖绿色的巴士,是巴士集团的分舵,车辆多,全部更新成桑塔纳2000的时间也较早;黄色的强生,是老牌车队,但车辆更新较慢,是四大车队中普桑最多的一支。这个阶段,出租车的价格是1.8元每公里。

截至2008年,上海已形成大众、强生、锦江、巴士、海博和蓝色联盟、法兰红7大出租汽车公司品牌,其中巴士股份已于2010年被强生出租车公司合并。已经投入运营的出租车约为4.3万辆,其中普桑约为三分之一,桑塔纳2000型、3000型约占三分之二,此外,大众交通投入了100辆奔驰,服务上海的出租汽车业。到2012年,上海出租车车型主要以上海大众桑塔纳车型为主。现在,行驶在上海街头的出租车,正以它们高档的品牌和服务,为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人们递上上海的名片。

南京

民国时期的出租车

南京的第一辆出租车诞生于民国初年。根据相关资料,1922年,江苏督军齐燮元的司机仲钱生,从上海购得一辆旧轿车到南京来经营。之后,南京最早的车行——新宝泰车行创立,但当时仅有5辆出租车。由于当时市区道路不畅,南京市区可行驶区域有限,所以车费以时间计价,第一小时4元,之后每小时3块银元。要知道,民国时的南京,1元钱可买“一斗米、一担柴、一刀肉”,这就意味着民国打车起步价就够买4斗米。因为“打车费”不菲,坐出租车成了身份的象征,民国时富贵人家都喜欢“打的”。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城市各项建设日渐改善,出租车业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1933年,商人郑宋潮从上海购买了100多辆小汽车,创立公用股东公司,与之共存的还有“交通”、“新京”、“中山”等车行。截至1936年,南京个体出租小汽车发展到400多辆。

抗战时期,由于汽油短缺,出租汽车逐渐减少,到1942年出现第一次停业。后来,不少“喝油”的出租汽车被迫改用木炭炉后,出租汽车重新开始营运,并逐渐增加到1945年的146辆。

电动“小老鼠”——作为婚车的三轮出租车

解放后,南京由于受“公私合营”等政策的影响,出租汽车业务日渐萧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小汽车大批量进入市场前,一种被称为“小老鼠”的三轮电动车,因为方便快捷、价格便宜而广受欢迎。这种三轮车,被市民们亲切地称为“小老鼠”,并经常被包下来作为结婚用车。不过,包一天车至少需要15元,在当时大多数城填职工年收入仅几百元的背景下,也是很奢侈的。

山河一片红——进入四轮时代

1975年元月,南京市小客车队成立,1979年9月,更名为南京市小客车出租公司(即如今的南京中北出租公司),也是当时南京市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从这时候起,南京出租车从三个轮逐渐过渡到四个轮的阶段。1975年,南京市小客车队购进17辆菲亚特,后来,相继购进昌河面包、尼桑等车型。但无论是哪种车型,车辆颜色几乎是清一色红色。据说,当时出租车是稀罕物,所以要选代表喜庆的大红色。

从冈比亚红到金陵绿再到香槟金——90年代的新旋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南京的出租汽车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当时出租车并未统一颜色,一些企业在购进车辆时,也不再局限于红色。一时间,大街上花花绿绿,难以分辨哪些车是出租车。

1997年,南京市客管处开始考虑统一全市出租车颜色。最终的颜色仍然选择了最受偏爱的大红色,名叫冈比亚红。到2000年,全市出租车完成了颜色的统一。不过有350辆规模的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颜色。据客管处相关人员介绍,南京出租车颜色的更换,和车辆更新基本同步。每换一次颜色,车型就升级一次。这一时期,南京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3公里,和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相比便宜不少。

在出租车第二次颜色更新时,南京客管处进行了网络投票,最终,“金陵绿”胜出,成为2005年到2010年南京出租车最鲜明的颜色,同时起步价格也从7元涨到了8元。到2010年新一轮全行业车辆更新时,香槟金又一举夺魁。如今,南京街头仅有的84辆“金陵绿”出租车,因为车况较旧,备受“嫌弃”。据了解,随着使用时间的到期,这批“金陵绿”将会在2013年全部更新为现在的“香槟金”。届时,“金陵绿”也将成为南京出租车历史上永远的记忆。

猜你喜欢
车行出租汽车出租车
乘坐出租车
峰回路转不见君 山顶空留车行处 2018环意大利自行车赛
用表格形式解读JJG—2016《出租汽车计价器》检定规程
凭什么
车行水上跃山河
永福老区龙车行
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废止
开往春天的深夜出租车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交通部拟统管打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