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备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013-04-29 00:44:03赵海云
考试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高考

赵海云

摘 要: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和新的高考导向,无疑将对高三语文教师的备考提出新的要求。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只有遵循课改精神转变备考理念,增强备考针对性、改进备考方式、拓宽备考的范围,才能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高考 转变理念

一、高中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及重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基本理念”中曾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2012年起,我们迎来了课改高考。毫无疑问,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展开预示着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将面临一次全新的突破,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教法、新学法和新的高考导向,无疑将对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以课改精神在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年更好地促成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下的高考语文备考,避免备考中的盲目和低效等,在第一次新课程高考后的经验总结时,广大高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我意在梳理新课标卷的特征,并对新课标高考的语文备考提出一点拙见。

二、新课标语文高考卷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书中曾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新课程怎样教》认为: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行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①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并不应该违背,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结合点,就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一)题型结构调整

以2012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结构为:第一卷“阅读”70分共四大题,全卷包括第一大题现代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36分),以及选考的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第二卷“表达”80分共两大题,包括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20分)、作文(60分)。试题由“阅读”到“表达”,不但精简了从前琐屑的题型设置,而且从考查内容的简化上更贴近地昭示了语文学习的两大目标(良好阅读吸纳后良好地表达),使得语文的选拔性考查走出了从前繁琐的目标不明、求全责备的桎梏。

(二)考查内容的微调

既有“必考题”又有“选考题”。“选考题”在文学类阅读和与日常应用密切相关的实用类阅读。与此同时,小说阅读赏析正越来越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新贵,充分显示了命题者对当下高中生小说阅读素养亟待提升的呼唤,应该说是非常可贵的尝试和命题改革。另外,在古代人物传记之后,也有“选考题”中的现当代人物传记阅读与之相呼应,也是新课标高考语文卷中的一大亮点。

(三)考查能力的升级

语文课标卷将先前“大纲卷”中的“语文基础”与“语言表达”合并,分值由过去的27分变成了20分,不纠缠死记硬背内容而是侧重应用能力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不但分值由过去传统的8分增加到了11分,更突出了整体阅读和个性化赏析能力的考查。

“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除原来“考试大纲”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外,还明确提出了第六种必须考查的能力:“探究能力”。这一点,无论古代诗词赏析题还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命制上,都体现得相当明显。在侧重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个性探究能力与个性发展能力,无疑符合新课改教育精神,并且将由于高考考查的缘故而势必推动语文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深化。

(四)考查方向的调整

新课标高考语文全国卷由现代论述类阅读开题,直接面对时代生活中的最新科技动态或社会科学成果,引导学生学习成长要面对实际社会生活。然后,又以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示面对当下却不可忘记传统文化之根。再以选考的第三大题现代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提高现代阅读素养,最终在第二卷中落实现代语言表达素养。可以说,较之从前的“大纲卷”,新课标高考卷的现代意识与时代意识已经非常明显,语文学习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时代、关注当下的命题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三、如何以课改精神提高备考效率

(一)转变备考理念

课程改革的成败,其标志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实质上的改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阐明了教育即是对人之为人的成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在着手进行新课改首次高考备考时务必不能脱离了课改的精神而只盯着应试。在备考过程中应充分贯穿“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备考理念。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在备考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应体现自主性和趣味性。因此我对新课程教学原则做出了如下总结:一是依据学情,因材施教是前提;二是策划学案,以学定教是关键;三是激发兴趣,教为不教是核心;四是教会方法,能力发展是目标;五是爱岗敬业,务实创新是保证。在备考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主体性置于首位:

1.以整体学情、具体生情为前提。依据新课改理念,为学生的备考学习和能力提升服务,以学生实际为依托,把学生应备什么、怎样备放到首位,想学生之疑、学生之难、学生之有、学生之乐,致力于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2.以学生参与实践为方法。能力只有在不断参与中才能得以锤炼,能力也只有在不断锤炼中才能提升。在整个复习备考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积极体验复习成果、感知复习成效,譬如在回归课本、专题复习、精选练习题、作文评改、试卷讲评等,都可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改进备考方式

《新课程怎样教》提出新课程的教学观:“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教的实质在于帮助学生对指示灯教工改造和创造”。②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从过去的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向促成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实践过渡,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建适宜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创造适宜学生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备考、发挥自身潜能,主动认识语文高考,达到备考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第一轮复习:瞄准课标考纲,夯实基础。把握一个核心:研究课标考纲及近三年真题,明确规律尤其变化,依纲定学。内容上以“阅读、写作”等技巧类提前,背默、字音、字形等识记类以置后为宜。尽量在第一轮复习时做到:1.回归教材与专题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带动教材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理解深入化,运用技巧化;2.语知与语用相结合,彼此穿插运用;3.语基与作文相结合,在实际写作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4.阅读与作文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始终坚持“四为主”:使教师成为备考主导(精熟考纲),使学生成为备考主体(有的放矢),使教材成为备考主线(回归课本),使激励成为备考主色(鼓动信念)。

第二轮复习:瞄准重点,提升能力。讲究备考课的“五精”:教师精讲,学生精练,试题精选,考卷精批,心理精导。重点针对古代诗文赏析、现代文的文体阅读、考场作文的当堂训练。

第三轮复习:瞄准实战,综合提升。培养“两种素质”:学生备考心理素质(求稳);学生应试技能素质(求准)。打磨缺漏的同时,既完成考试技能的定型,又完成有限时间内的实战实践。

在此过程中,备考内容一定要避免走入以下六种语文备考的误区:1.重做题轻读书。精练精选举一反三,不可题海战术,不可剑走偏锋,不可盲目求新,更不可盲目训练;2.重基础轻作文。只做立竿见影的备考。师生都应明确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依据学生个性写作特长,有计划地进行备考实战训练;3.重识记轻阅读;4.重感悟轻表达;5.重资料轻教材;6.忌重课内轻课外。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改语文高考与社会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应适当引导学生读书报、评时政热点、拓宽视野、启迪心智。同时,在整个备考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

(三)拓宽备考的范围

高中新课改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科应试技能备考的同时,高三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和人格发展,不但引导他们提升学科能力,而且引导他们在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年最终形成相对健康、完整、饱满的个性,为将来更健全地走向社会奠定人格基础。可以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构建要学生适应的教育,以学生应试能力提升、人格完善、个性发展为目标,是摆在面对首次新课改高考的高三语文老师们的必然课题。

强调主体性备考,其用意就在于“把备考还给学生,把备考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高三备考绝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学艺术、教育技巧、教学策略、教育智慧,不意味着“满堂灌”,更不意味着学习生活就只有考点梳理、检测应试与试卷讲评,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依旧可以成为备考必不可少的。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北师大教育专家肖川教授曾说:“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③

学生和他的精神世界不仅是教学法的对象,而且是教学法的主要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子,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以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只有让学生实际去干,他才会开始掌握事实本身。”④

理念是先导,务实是灵魂,实践是关键,成功是目标。在高考语文备考中,教师一定不能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而是调动学生参与到反馈、矫正、评讲中,让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比如作文备考,也像《写作指引》指出的那样:“把教师从作文评改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教师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教室里的学生去做……当学生在评改别人的文章时,他不仅在给写作者以帮助,而且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他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开始渐渐懂得一篇好文章应该写成什么样子,他这样要求别人当然也会这样要求自己,这样基于自己经验的标准,日后在指导自己的写作时,绝对不会觉得困难和强求,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遵循新课改教育精神,本着真诚地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增强备考针对性,改进备考方式,就一定会赢得高考的胜利。

注释:

①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38.

②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1:7.

③肖川.教育的力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6,(1):49.

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218.

⑤《语文学习》编辑部编.写作指引,2000.12,(1):577[美]约翰·马赫.对学生的作文少作评价:579.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高考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16:01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46:44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9:40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6:59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环球时报(2014-10-20)2014-10-20 0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