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羽
摘 要: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美术欣赏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针对本专业特性和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美术教学中介入多样化材料,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具有美术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 多样化材料
中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一个专业。学前美术教育需要以专业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具有美术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
一、中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现狀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和造型能力都不强,并且缺乏专业培训。进入本专业学习后,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美术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常不被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美术课往往被当作一门副科而存在。其次,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较为狭隘,仅停留在“画画”的概念,对于艺术造型和美术欣赏缺乏必要认识。再次,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对美术教学影响较大,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时常常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传统教辅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方式已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需要教师改变材料制作方式,引入新材料和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对美术教学多样化材料的思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填灌”为主动“吸收”。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笔者经过实践发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提升学生绘画、动手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多样化材料,是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的多种教学辅助材料和工具(如各类绘画材料、各类制作材料、各类身边物品……)。在选材、用材和美材的过程中,间接地提高学生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设计的能力,最终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不失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三、运用多样化材料创新教学的实践
对于多样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绘画材料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色彩训练不仅难度大,而且其绘画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再则一个班级的学生较多,在上课时组织教学和单独指导每位学生的难度较大,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学生绘画训练兴趣淡化的现象。因此,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段训练绘画技能,用新颖的绘画表达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满足好奇心,保持新鲜感,从而变任务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1)运用多种作画工具。在素描绘画训练时,改变以往一把铅笔、一块橡皮的单调训练教学,创造性地用海绵团蘸上铅粉或碳粉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纸上进行尝试作画,感受素描绘画的别样乐趣。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及时把握物体上明暗变化的表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其他画材,如沙、盐等小颗粒材料。小颗粒材料在画面中的虚实变化效果与明暗素描的绘画效果非常相似,它的介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沙和盐怎样作画?为了能完成一幅具有明暗光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必须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了解分析被画物体的结构、透视变化、揣摩明暗变化……这就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又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乐趣,达到了在“玩画”中解决素描绘画训练的难题。
(2)运用多种作画载体。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知识和调色、配色的掌握,需要进行大量的临摹、写生练习,但很多学生对于画一张单纯的水粉画,常常缺乏应有的耐心,学习质量很难提高。因而笔者在色彩教学中安排学生完成一件给自己的“礼物”。运用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画材、媒材(如丙烯颜料、纺织颜料、玻璃颜料和布面服装、玻璃等),给自己绘制一双板鞋、一件T恤衫或一个花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学生们会主动查找资料、设计造型、制定配色方案、运用各种调色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觉地研究色彩规律、提高绘画作品质量,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于色彩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绘画信心。
2.制作材料多样化
手工制作和艺术设计也是学前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但是传统手工材料的选用和制作方法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学前教育已不太适用,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使用熟悉的、常见媒材和制作方法的同时引入现代新型手工材料或改变这些材料的加工制作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课前、课后会主动寻找资料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与其他同学“雷同”,还会自己进行尝试创作。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迫”培养起来。
(1)采用多种纸质材料。各种彩色、各种材质的手工纸是手工制作中常用的材料。在学习制作传统的剪贴画、彩色纸线画、剪纸和纸的半立体、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再加工,改变学生的习惯思维,使其进一步探究纸材的创新加工方式,展现材料与众不同的美。譬如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制作彩色纸条半立体造型——衍纸画。利用宽窄一致的各色纸条,卷成紧卷或松卷,再用手捏变化成水滴形卷、月牙形卷、几何形卷……然后配色组合,用白乳胶固定于卡纸上。由于是基本形体垂直粘贴于底板上,从正面看纸条“站立”在画面上,纸色和底色相映成趣。紧接着引入衍纸画的延伸——瓦楞纸卷纸动物造型。利用瓦楞纸特殊的质感和衍纸画的制作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创制各类可爱动物的造型。利用卷纸法制作各色纸卷,然后用手指轻推纸卷中心,使纸卷呈半球体,再利用两个半球相合成球体的原理,衍化出动物的头、身体和四肢的基本造型,最后组合、美化整理成型。当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和一件件可爱的动物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时,相信他(她)们不仅感受到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美,更重要的是明白创新更能使最普通的材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对特殊纸材的加工制作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的方式。如母亲节到了,很多同学马上想到了用花——康乃馨来表达自己对妈妈最真挚的爱。因而笔者在教学中用纸藤纸和大皱纹纸制作各类花卉的教学尝试。作品的实用性延伸方法,更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熟悉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2)利用多种身边物品。身边的各种物品都是美术创作的基材,稍加选择利用就能制作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和美感的艺术品。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懂得美的艺术不仅存在于课堂学习中,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教学中学生们找来各种生活的物品,如商品的外包装(纸质的、塑料的、金属的等)、旧服装(棉布的、绒线的、皮革的等)、各类玩具、各种材质的容器等物品。“变废为宝”和“物品改造”的过程充满了意外“惊喜”,在这些物品上进行设计、创作、绘制、改造,就像是一个探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玻璃瓶,经过学生的精心装扮、改装重组,用新型的玻璃颜料画上美丽的装饰图案后,一件崭新工艺花瓶就诞生了;又如用过时的服装制作出既环保又时尚的包袋、家庭收纳等用具;用五颜六色的袜子制作各种袜偶娃娃;即使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纸板箱也能成为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各式各样的创意相框。通过对各类物品的加工改造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只要加上自己的一点巧思和美化,就可以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学习美术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来。
(3)采用多种新型材料。现代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它们所具有的一些优良性能是以往传统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能在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造型能力。如在学习泥塑一课时,传统的泥塑材料——黏土,其加工制作过程复杂,而且作品制作周期时间长,成品表面易产生裂纹,影响美观,且不宜长期存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尝试采用现代新型材料——超轻黏土。超轻黏土是一种由纸和膨化剂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新材料,它既有极好的可塑性,又有丰富的色彩,还能相互调色,且能与其他材质相兼容,同时作品还能长期保存。在课程开展时激发了全体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高的参与度,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做了好几个作品,甚至有些同学还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除了超轻黏土外,能够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的现代新型材料还有很多,如夜光颜料、马赛克贴画材料、珍珠笔画材、植绒胶、首饰泥、水晶滴胶等,这些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利用多样化材料改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尝试运用或对同种材料的不同加工制作,体验到了和以往美术学习不一样的乐趣,提高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笔者建议,在绘画练习和手工制作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将知识和技能结合,真正学会、学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成为具有创新和审美意识、心灵手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邓柯.追寻的足迹——欧洲具象雕塑造型漫谈[J].美术,2012(2).
[2]尹少淳.美术课堂:永远的相对主义[J].中国美术教育,2012(2).
[3]黄露.对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学科内容表述方式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