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星
【摘要】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模式是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 课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已经得到的信息也是相当大了,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应不断总结,要善于反思.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 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的引入从“你看过滑雪运动吗?你有乘自动手扶电梯的经验吗?体育课上玩双杠吗?”入手. 这样来引入课题平行线;同类项引入从同学们生活中喜欢吃的水果种类开始引入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 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 cm)和乙(50 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 ∶ 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 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 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实例信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機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 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 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作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現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二、联系学生生活 立足具体实践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笔者由生活实际出发,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名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 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 从这节课中能深深感受到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学习课题中有关“视图”的问题. 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 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带来萝卜、土豆或其他的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不断学习、探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立足双基、联系生活、注重实践,抓住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关键.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是句空话.
【参与文献】
[1]曾令启.如何教活数学课[J].海南教育,2002(9).
[2]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