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新课堂教学评价中,依然有一部分人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 这种评价不仅已经失去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成为改革的严重阻碍,重建新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评价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风景线. 这必然要求数学教师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使用教材转变.
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根据当前教改实际情况教师应注意以下思想观念的转变:
1. 育人观的转变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整个数学教育活动也应以育人为核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 同时又不歧视“差生”,耐心关心他们. 既要着眼于当前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需要.
2. 教材观的转变
教材不是“法典”,只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应把握学科特点教学.
3. 学法观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可分为“接受 + 记忆 + 模仿”“探索 + 实践”“创新”三个层次. 大量的基础学习仍然是以“接受 + 记忆 + 模仿”的形式展开,更进一步是以“探索 + 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则是要求更高的一种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分不同年龄不同要求进行.
二、改进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效益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改进备课方式:
1. 倡导集体备课和教案个性化处理
把集体智慧和个人特长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艺术.
2. 突破备课规范,预设弹性教案
教学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个性发挥留有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要预设“有弹性”的教案,教学目标“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随时关注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完成教案的调整.
3. 注重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
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课堂反思使备课得到升华和提高. 在“备课—上课—反思—再备课—再上课”的循环往返、螺旋上升过程中提升教育智慧.
4. 备课时要综合考虑、系统分析研究教学全过程
如: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管理(纪律)、教学时间和资源的合理控制、教学检测、课外活动及作业等.
三、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課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最主要的时空环境,也是教学矛盾最集中的场所.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广、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创造性”是教不出来的,但教可以埋下发现的种子,形成创新的意识,有了这样的种子和意识,我们的学生早晚会有发明创造的.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投入状态,具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实现. 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会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
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边活动,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五、坚持写课堂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 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 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写随笔类反思日记;二是围绕课堂教学写教后小记.
总之,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并以此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