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捷
【摘要】 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 因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进修学校教研员,认为小学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贯穿于教学始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反应度,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数学就像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体操,当学生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后,可以收获丰厚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这不但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呢?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斷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从生活中搜集一些素材以供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机器猫和大雄都感到非常饿,于是他俩就来到一个汉堡店准备买点饭吃,点餐单上面写着‘汉堡10元一个,饮料5.5元一瓶,鸡翅7.5元一份,大雄的口袋中一共装着50元钱,可是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可怜的大雄呢?”学生纷纷回答:“想.”教师接着引导:“那好,只要你们认真听这节课的内容,就一定能帮助他.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都竖起耳朵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由此可见,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对比分析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正确性
正确的思维,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基本的数学逻辑,所形成的概念和推理具有准确性和正确性. 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相似,但本质又不同,学生常在思维上发生混乱. 通过对比分析训练,不仅能区别异同,突显本质,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如:很多学生容易对数学题目中的某些“字眼”产生片面的认知,从而导致思维方向出现错误.
例如:1. 动物园中有30只鸵鸟,猴子比鸵鸟多了4只,那么有多少只猴子?
2. 动物园中有34只猴子,比鸵鸟多了4只,那么鸵鸟有多少只?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中出现“比……多”等字眼,就以为必须用加法进行计算,第一题用加法是正确的,而第二题用加法所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应该使用减法进行计算. 那么为什么同样出现“比……多”的字眼,所采用的方法就不一样呢?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分析,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一道题的本质在于“猴子与鸵鸟比”;而第二道题的本质在于“鸵鸟与猴子比”,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准确推理与判断的能力.
三、通过发散式启发教学,训练学生思维发散性
发散式启发是指从多角度和多方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正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通过发散式启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根据“甲和乙的比是3 ∶ 4”这一条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 乙和甲的比为多少?
2.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 乙是甲的几倍?
4. 甲比乙少了几分之几?
在平时教学中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度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强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敏捷度训练,有助于学生以后思维的发展. 而计算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计算速度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 可以通过抢答、游戏、竞赛、限时计算等方式实施训练,还应教给学生较为简便的运算方法,并提高他们对简单运算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出计算原理,然后让他们通过公式变形的方法,来推导出较为简便的运算方式. 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都能迅速计算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便可得到有效锻炼,敏捷性也大大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手脑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手和脑能够产生相应的配合,达到双赢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所以他们还不能完全脱离动手操作来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所以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源泉.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体验思维创作、手脑结合的乐趣.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究活动. 例如,在对比“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使他们明白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而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拓展他们个性化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学生思维的方向与出发点具备多元化、多角度等特点,它是在适应丰富多变的情境中逐渐形成的. 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展个性化思维,激发自身的求异心理,探究多种解题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作为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拓展思维、发散求异,并为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形成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求异,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公园里原来有20只小船,每天能够收入920元钱,照此计算,如果增加10只船,那么每天可以收入多少元钱?”通过自主思索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三种解题思路:
1. 920 ÷ 20 × (20 + 10) = 1380(元);
2. 920 ÷ 20 × 10 + 920 = 1380(元);
3. 920 × [(20 + 10) ÷ 20] = 1380(元).
还有一名学生提出了920 ÷ 2 × 3 = 1380(元)的解题方法,这名学生采用跳跃式思维,先求出了10只小船每天可以获得的收入,然后据此算出30只小船每天的收入. 这种解题方式打破了常规的思维途径,不但体现了创新意识,而且计算简便.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培养的效果,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文贤.试论数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1).
[2] 刘俊伦.数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广西教育,2005(Z2).
[3] 贺长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J].科学之友,2010(4).
[4] 胡宏真.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
[5] 张素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J].河北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