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和鲜明的历史时代背景;就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历史根据,以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为实践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理论依据;时代背景;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61-05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背景条件问题的研究,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前后就有不少文章问世,其主要观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背景论[1];二是理论依据说[2];三是理论来源说[3]。以上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系统研究,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两阶段论是直接的思想来源值得探讨;同时多数是以党的十五大为研究基础,就此而言,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研究还应当深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前后又发表了不少有启发性的文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理论源头说[4];二是提出依据说[5]。需要指出的是,理论源头说仍是从一个侧面研究,提出依据说虽然系统,但缺乏论述。正是基于此,笔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背景条件作一再论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的思想都是从已有的思想出发的。就此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来源: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发展论。马、恩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他们早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和《资本论》中就表明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有阶段的,即“高级的新形态”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他们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6],从而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这无疑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人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处的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笔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马、恩的上述论断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与后来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有着极大差距的。同时,他们只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原则性的分析,并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因此,马、恩的“未来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科学论断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但不是直接思想来源。
其次是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分阶段发展论。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列宁在新的实践中,一方面运用马、恩的分阶段发展方法论原则,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要经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另一方面又依据俄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可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7]。无疑,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当然,由于列宁并没有说明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因而也就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同时,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斯大林犯了超越发展阶段错误,过早地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并举起了“世界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8]160。历史表明,斯大林的超越发展论断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再次是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基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解决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在1960年前后提出了分两个阶段用一百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9]116;“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9]301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论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总结和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直接思想来源。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毛泽东时代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此外,这种渊源还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政治理论渊源,即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路线、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最后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怎样把二者融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有着充分的体现,即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务实观与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具体地说,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使用“小康”一词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小康”是古代儒家提出的仅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邓小平将之注入时代内涵,用“小康之家”来说明当代中国在解决了温饱后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这种表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具感染力。把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社会,一下子改造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可以实现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时代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0],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实践关系上的同一性。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形成或者至少正在形成之中,问题才能解决。就此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时代背景:
首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心东移。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指出,人类历史发展是通过一系列“世界历史民族”来实现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将影响到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在这一特定意义上,尽管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世界上多数国家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中,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则无疑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时代到来。就此而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创建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心必然且只能在西方。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而存在,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会超越国界,由此导致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首先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有可能是在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一个或几个东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一论断。19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缓和与东方社会革命的兴起,促使马、恩在其晚年注意和预见到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途径的特殊性,由此提出和形成了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理论。对于俄国,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论证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不能用来论证俄国问题;对于中国,他们断言闭关锁国、停滞不前的封建专制政体必将解体,中国的民主革命必将胜利。这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心已开始由西向东移。正是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心东移的考虑,在俄国,列宁指出:“历史走着奇怪的道路;领导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光荣落到了落后国家的身上。”[11]315在中国,毛泽东认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2]。由此可说,在东方落后国家,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步入社会主义,必然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突现出来。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论就是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是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恩,在蓬勃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注意并认识到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途径、道路有其特殊性(即社会主义发展途径、道路)。这一认识启示人们:东方国家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社会发展途径,应选择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途径。
列宁依据俄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论断。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中,基于苏俄的特殊国情(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小农经济为主,相对于西欧发达国家有其特殊性),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苏俄社会主义发展途径的特殊性。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1]163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又先后指出,俄国是一个小农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国家,不承认这个现实,盲目地反对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一个经济错误;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3]370;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13]372。由此可说,“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列宁基于俄国的特殊国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立足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特点,设想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必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针对一穷二白和饱经战争创伤的旧中国,提出了过渡阶段理论。接着他针对苏共的教训又号召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14]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后,他认识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党这一原本正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在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科学分析我国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5]。为此,他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决定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必须从这些特点出发。依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的继任者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同时期里,不仅都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不断地科学分析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
再次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局限的暴露。列宁曾提出并论述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但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犯了超越发展阶段错误,既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又对共产国际阵营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历史地说,“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有其合理性和成功的一面,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局限也渐渐暴露出来,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形而上学地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见,误解成永恒的终极真理,忽视了其相对性的一面。二是时空错位地将马、恩关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设想,搬到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三是主次颠倒地夸大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革命的作用。四是主观地扭曲了马、恩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与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关系,即把“一国胜利论”曲解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五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开放性的一面,大力推行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共产主义”。总起来讲,“斯大林模式”的局限就是在本质上脱离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形成了超越其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观空想,因而对其局限的扬弃,就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根据与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历史根据,以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为实践基础。就此而言,毛泽东的两个阶段论,是以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借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历史经验的总结、实践活动的接力和思想理论的深化。
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根据。客观地讲,列宁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论和毛泽东的“两个历史阶段”论,都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遗憾的是,在苏联,不仅列宁的实践过于短促,而且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又急于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在中国,毛泽东原本正确的“初期阶段”的认识,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反而刮起“共产风”,以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误入歧途。前人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历史定位,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形成发展的历史根据。
先是毛泽东以苏俄经验教训为鉴,提出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列宁面对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强调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告诫不能急于求成地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并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既继承了马、恩、列的光辉思想,认同共产主义分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认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苏联还没有实现而应当在将来实现的东西”[8]108;又过早地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举起了世界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历史表明,斯大林的论断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据此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苏联的教训告诫人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国情和判断其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如果脱离实际超越历史阶段,就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正是基于此,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强调指出,要把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五十年不行,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实践中,毛泽东以苏俄的经验教训为鉴,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此而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理论源头。
后是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6]1960年前后,他又提出并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这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探索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但当时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认识不深刻,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在1958年相继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刮起“共产风”。也由于1957年夏季,少数右派分子趁整风运动向党进攻,加之国际上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影响,使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否定了党的八大正确判断,重新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后来随着“左”的倾向发展,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左”的做法,引发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几乎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由此可以说,出现这样严重错误的根源,在于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了错误的判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7]这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既要考虑生产关系,更要遵循“经济上的成熟程度”。基于此认识,邓小平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其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和丰富发展起来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命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由此确立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10年的奋斗,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随后又于1997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均GDP接近800美元,已逐步迈入小康生活,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不仅对21世纪上半个世纪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且还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特征,制定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大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本达到小康生活,并已逐步迈入全面小康征程。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再次是改革开放30的伟大实践印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以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历史进程的实践来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脱离实际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97983亿元(比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了近110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幅2069.4%),跃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的总量比重10.48%;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比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了近150倍),跃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万元(比1978年的381元增加了80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幅1471.6%),小康程度超过8成[18];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历程。30多年历史进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对此,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于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中国的最大实际。为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江丹林.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观意义——“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J].学术月刊,1997(10):3-4.
[2]陈仕龙.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及其形成发展[J].理论建设,1999(2):20-22.
[3]彭 进.简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来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3):59-60.
[4]程恩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4.
[5]闫方宇.浅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J].陕西教育,2008(9):11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4.
[7]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8]斯大林.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1]列 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13]列 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1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8.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18]何成学,朱新玲.从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2-203.
Review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g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ory
He Chengxue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of C.P.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vie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ory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distin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ory i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lessons of history, and based on 60 years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Keywords: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or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age background, re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