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余秋鸿同学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女孩。读小学时被寄养在一个工人的家庭,家人对她的关心甚少。在家里,她悄无声息,沉默寡言,从不主动和养父母交流沟通,对父母她言听计从、逆来顺受,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学校里,老师看到她,永远是一张怯生生的脸,她像一只受惊的小兔,敏感、胆怯、紧张、惊恐、不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孤僻、胆怯的女孩,在2006年获上海市普陀区第十八届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布艺项目一等奖,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手工布艺二等奖,2007年获《嘉定南翔杯》上海市中小幼美术书法作品展二等奖。其撰写的文章《假如我不曾拥有你》被刊登在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协办的《新读写》杂志上,更可喜的是她还如愿地考入了自己喜欢的学校。
回顾余秋鸿的成长历程,一步一个脚印都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余秋鸿同学虽然孤独自卑,自我封闭,但她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非常善良,热爱劳动,喜欢默默助人,学习刻苦努力,从不偷懒,总是把作业做到尽善尽美。在最爱的劳技课上,她能惟妙惟肖地临摹老师的作品,受到老师的喜爱。然而,当小余同学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上海市的劳动技术竞赛,却没有拿到一个奖项。她因此受到打击,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不但失去了创作热情,而且精神一蹶不振。
为使其能心智健康地成长,年级组老师成立了课题组,共同探讨“如何在学科中培养特殊学生的创造力”,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分析和反复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劳技比赛失利的原因是作品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而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因在于她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她自卑孤僻,自我封闭,思维僵化、古板,思维发展被严重局限。处理问题墨守成规,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为了改变小余同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她的创新意识,培养她的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决定运用心理学“登门坎效应”理论进行尝试。
依据“登门坎效应”理论,我们结合小余同学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使小余同学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她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于是,我们实施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充分利用范例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让小余同学观察范例,并让其在范例的基础上做几项工作。例如,在制作牙签贴画《港湾小舟》时,教师让小余同学在教师范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方法是将作品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通过“移位法”“加减法”“变形法”,将作品重新组合改变原来的布局和风格,使其成为一幅她自己创作的作品。
这个要求显然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小余同学在老师范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效果非常的好。老师抓住契机对她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她这就是一种创新。她的自信心因此而大增,原来创新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这让她迈过了一道“小小的门坎”,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二、立足课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了创新的意识,接着就要着重培养小余同学的创造力了。在接下来的每个作品制作前,教师和小余同学一起研究、探讨设计样稿,分析作品制作中的难易处,其中教师会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在布艺作品制作课《环保袋的制作》中,小余同学拿着笔犹豫不决,老师便鼓励她:“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你只要做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创新。”小余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子大了起来,设计出四个图样,老师对她的设计稿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并让小余同学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同学进行交流商榷,老师再让其综合大家的建议进行改进。最后,小余同学设计制作了两款时尚、可爱的环保袋、头饰等。小余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又迈过了一个“门坎”,达到了在课堂中培养其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在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美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科学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或跨学科的体系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如,教学《金属贴画》这一章节时,因为教材上的图案很少,我便鼓励小余同学运用美术课的构图、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资源、图书馆书籍等知识,自己设计新颖、别致的图案。这样一来,她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开发设计出动物造型、花纹图案、交通工具模型……这样既引导她设计了种类丰富的金属画,又充分发挥了小余同学的想象力,提升了她的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上将小余同学的设计稿展示出来,同学们看了赞叹不已,纷纷要求小余同学教教大家,于是,老师又让小余同学来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她从信息的获得、筛选、整理到落稿,一个个步骤讲解得清楚明了,得到了同学的阵阵掌声。通过这个过程,小余同学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崭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独自设计、制作作品。这样,小余同学又迈过了一个“坎”,第三步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小余同学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
四、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很有限的,而组织劳动技术兴趣小组,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是激发学生创造意愿、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组建了劳动技术兴趣小组。小余同学成了该小组的核心成员,她积极开动脑筋,废物利用,根据塑料瓶的基本形状,设计了各种的插花容器,有花盆、花瓶、花篮,或者笔筒和各种装饰物;还利用塑料泡沫板做成简易的电路图底板,作为物理课的教具使用,效果很好;她又组织小组成员利用瓜子壳、花生壳等制作了许多壁画,装饰教室和走廊……这样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她和同学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通过系统地、分层次、有目标地对小余同学进行引导和教育,小余同学由一个自卑,只会模仿制作别人作品的孩子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具有独特创造能力的孩子。
(作者单位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