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

2013-04-29 00:44:03袁冬梅
桂海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

袁冬梅

摘 要:民主革命时期,基于党内存在不适应革命需要、不符合党的宗旨和性质的状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遵循政党自身建设规律和社会活动规律出发,对党的指导思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进行了科学化的探索。而重视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重视把党的建设科学化体现在常规工作中则是毛泽东科学化探索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12-04

科学是对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同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政党的发展同样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党活动与自身建设规律,不仅有利于政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对政党履行历史使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党建科学化,就是“指党的建设必须遵循党建自身的客观规律,使党建的活动、形式、载体与其客观规律相符合,确立并完成党建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1]尽管党建科学化的命题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但实际上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就一直思考并总结政党活动规律,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2]284这是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后得出的精辟论断。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伴随民主革命的整个历程,实际上起到了拓荒者和奠基者的作用。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背景

我们党早在建立之初,就把科学建党写在党的旗帜上,并在不断实践中加以科学化。民主革命时期这个问题之所以被重视,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解决党内存在不适应革命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总体上来看,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在民众中的凝聚力逐渐增强。这一事实证明: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的素质总体上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相符合的。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党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发展。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本身深受共产国际及苏共影响,党建模式基本照搬苏联,缺少适合中国革命实践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需求的独特科学理论,致使党的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一个政党在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外部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如不及时对自身建设和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纠正、总结、反思、提炼,使党自身的运行以及社会活动均能始终保持在既定轨道和一定范围内,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只重军事、不重党建,发展党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倾向。因此,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报告中,对红军第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了严厉批评。除此之外,当时党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革命形势、革命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宗旨和性质的问题,如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意识不够强、干部作风不够好、党内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缺少科学理论武装,“还没有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3]813;有的是不善于把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3]797;有的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是因为思想理论水平比较低,对党的活动及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或者说认识错误;有的属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出现了问题,漠视纪律、贪污腐败。虽然这些问题都不带有普遍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从规律上去认识、探询、把握与遵循,而任其发展,不但会损害党的肌体,同时还会消解党在民众中的威望,党所承担的任务也难以顺利完成。因此,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后,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主张,强调要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把党的建设与科学化联系起来。

(三)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之所以比较早地就进行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是因为此时党的建设科学化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曾经多次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每一次严重的错误都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重大损失。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导致1927年大革命惨遭失败,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则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失去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7卢沟桥事变后,“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已经不是‘左倾关门主义,而转变到右倾机会主义,即投降主义方面了。”[4]362纠正错误本身固然重要,但分析错误背后的根源,吸取教训才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也是凸显其先进性的特质所在。所以,在纠正这些错误的过程中党不是无意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积累和分析提炼。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报告,报告在分析战争失利原因后指出:“共产党内理论水平的不平衡,许多党员缺乏北伐战争时期两党合作的经验,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大量存在,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统一战线中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的存在,八路军中的新军阀主义倾向的发生,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政权问题的发生,抗日民主根据地中的迁就倾向的发生”[4]362对抗战局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坚决加以反对。1945年在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党总结了自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到遵义会议以前的错误,并指出总结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5]270。在当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又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再次对党的工作做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报告强调:“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3]996可以说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把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所犯的失败错误进行总结反思,上升到理论、制度和方法,奠定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正如毛泽东所判断的中国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之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之后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4]628。同时,中国共产党长期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从来不缺国际视野,对包括欧洲资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成败得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其他政党的经验教训同样为探索党的建设以及党的活动的科学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二、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既注重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层面、领域、时期、背景的探索,找寻其内在规律,又注重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

(一)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指导思想的科学化

党的建设科学化必定是以指导思想的科学化为前提。中国共产党对指导思想科学化的探索始于对党内错误思想行为的深刻认识和纠正。在初期的革命实践中,党内先后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其实都是在教条化、机械化地理解和照搬马克思主义,而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化首先需要认识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活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制度、方法,并以科学理论进行指导、以科学制度做保障、以科学方法去实现。在纠正右倾和左倾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3]876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教条主义不仅无益于革命,甚至还可能阻碍革命。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无数挫折均表明,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其本身必须接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科学理论的本土化、中国化,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3]795。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基本原则要坚持,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照搬苏联革命模式的做法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只能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自身国情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及时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把革命实践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继续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一方面对毛泽东思想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使之日益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科学化。

(二)开创思想上建党,实现思想建设的科学化

民主革命初期,党内不少人希望把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适应革命的需要,但同时又担心吸收过多农民或小资产阶级入党会影响党的性质,从而不敢放手发展党员。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利用科学的建党学说成功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6]的历史难题。

毛泽东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有两个切入点:一是思想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首先是因为思想建设在党的所有建设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思想问题解决了,其他方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次,现实中党内出现了不少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毛泽东分析指出,光是组织上入党,而思想没有入党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极大。解决党员队伍、党组织纯洁性问题,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一定要“在思想上认真地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5]234通过纯洁党员思想以保障党组织的纯洁。

二是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毛泽东三湾改编的重要举措。这一改革影响了党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壮大。实践证明,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可以随时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士兵提高觉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功解决了士兵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精神动力问题,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开创作风建党,实现作风建设的科学化

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始终是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它渗透于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党的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更是模范践行和大力倡导党的优良作风。1939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号召,告诫全党:“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它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

1941年5月,为了最大限度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对党的肌体的损害,针对党内出现了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和文风上的党八股,党中央开展了一次“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史称整风运动。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不仅科学定义了党风的内涵,指出党风不仅指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风”。“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总结党风建设实践和整风运动的成果,把党的作风高度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个方面,揭示了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在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优良党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并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针对作风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忧患意识,为即将进行角色转变的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继续倡导优良党风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的主要特点

由于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对规律的揭示、把握和运用,因此科学化的探索必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化

真正的科学化来源于客观实践而非书本或观念。科学化要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284因此探索科学化,首先重视调查研究,反对本本化。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1938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延安整风期间,陈云也提出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陈云的唯实论表明加强党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马列主义的原话,也不能照搬上级的指示,而是要深入实际,从党的建设的实际出发,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3]814其次探索科学化,要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就会被人民抛弃。”[4]68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党的建设的正确思想主要是来自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

(二)重视把党的建设科学化体现在常规工作中

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主要目的是改进党内存在的,不适应革命任务和党的性质与宗旨的问题,提高党领导革命的能力。因此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把总结的理论、制度、方法落脚到党的建设各项实际工作之中。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理论的指导、正确制度的保证、正确方法的实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中,把理念和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工作当中。比如为了落实思想建设的科学化,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65-66支部建在连上为以后红军中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又如作风建设的科学化也具体体现在整风运动的各项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祝福恩,马丽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12(2):1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著作选编:上册[M].延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出版社,2010.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05.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n Partys Construction of Mao Zedong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Yuan Dongmei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City Committee of C.P.C.,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the first leading gen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Mao Zedong as its representative relied on self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arty and social activities rules to do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n partys guiding thought, ideology construction, style construction, which are th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maladjusting to the revolution need, inconformity with of the partys aim and nature in that period. Whil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re focusing research and reality and taking partys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into daily work.

Keywords: Mao Zedong,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period, partys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科学化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14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42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7:44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1:22:59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与党建理论的更新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44:27
“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16:00
互联网+视域下基层党建问题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17:01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