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国杀游戏自2008年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从一开始的桌游迅速发展为如今风靡网络的网页版三国杀。为此,我们试图从该游戏风靡现象的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对36名青年三国杀爱好者的访谈,分析了三国杀游戏的特点,并从自我价值、合作需求、角色尝试等几方面探寻其背后的心理根源以及热潮过后的反思。
关键词:三国杀;特点;心理根源
很多“80后”“90后”但凡说起桌游,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国杀”。可以说,“三国杀”在中国的盛行带动了中国的桌游发展,并已经从最开始的桌上游戏发展到如今日益壮大的网络版三国杀。三国杀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004级游戏专业学生设计的,在三国杀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名三国时期的人物,结合本局身份,合纵连横,经过一轮一轮的策略和计谋获得最终的胜利。该游戏融合了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在中国广受欢迎。但三国杀的发展绝不是昙花一现的,在“大富翁”“狼人游戏”等桌游像雨后春笋涌现时,三国杀仍然是中国桌游界最具影响力和广泛度的游戏,这款游戏以“聪明人玩的游戏”作为广告语,吸引了广大青年人沉浸其中,在桌上网页上斗智斗勇,乐此不疲。因此,针对三国杀游戏风靡中国的现象,本文特选取36名喜爱三国杀的青年玩家进行单问题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一、访谈实施过程与结果
筆者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三种方式对36名年龄在18~31岁(平均年龄=21.4岁;标准差=2.997141)的三国杀爱好者进行单问题式访谈,被访者职业涉及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教师、销售员、护士、报社美编、机关人员等。36人中有18名为男性玩家,18名为女性玩家,提出的问题均为:“你为什么喜欢三国杀?”访谈结果显示,玩家喜欢三国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成就感、合作、角色尝试、情感宣泄、文化氛围以及从众这六个方面。其中,“三国杀可以使玩家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的回答最具有普遍性,达到了访问人数的38.89%。
二、三国杀游戏的特点
(一)妇孺皆知的文化背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歌曲想必很多“80后”“90后”都不陌
生——这便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凭借其群雄并起的历史背景、荡气回肠的爱恨忠叛、热情奔放的义气豪情、绵延不断的征战杀戮、合纵连横的权术谋略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三国题材的周边产品更是层出不穷。而三国杀游戏便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巧妙地融合了三国文化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忠等精神而设计的一款游戏。
1.恰如其分的角色设定
三国杀中有25个基本角色以及若干扩展角色均取材于《三国演义》,每一个角色的技能水平的设计都源于书中人物的相关经历和性格,如曹操的技能“奸雄”;许褚的技能“裸衣”;诸葛亮的技能“空城”;庞统的技能“连环”等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息息相关。每个角色特有的台词更是为游戏增色不少,如关羽阵亡时的台词“什么?此地叫麦城?”让我们不禁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结果败走麦城,被吴军设伏杀害的典故。
2.有处可寻的锦囊装备
三国杀游戏中锦囊牌共有49张,装备牌26张,这些游戏牌在《三国演义》中都可以找到出处:的卢是刘备的坐骑;方天画戟是吕布的兵刃;八卦阵来源于诸葛亮布下的石阵;桃园结义源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南蛮入侵让我们联想到了“南蛮王”孟获……
3.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陆逊身长八尺,面如美玉,因此卡牌中的吕布形象也是威风凛凛;陆逊则根据书本被刻画为儒生美男子形象;而我们所熟知的周瑜在三国杀游戏中亦是英姿飒爽;卡牌上清纯娇俏的小乔也没有负了“二乔”的名号;诸葛亮则被刻画为手持羽扇的文雅男子。
(二)引人入胜的升级制度
在三国杀网页版的游戏中,玩家们不仅能够体验有趣的三国杀卡牌游戏,更能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获得经验,并因此得到等级上的提升。网页版三国杀根据玩家经验等级设置了不同的游戏级别,如:5级以下的玩家只可以在新手区进行游戏;而5级以上的玩家则有3V3、1V1等新的游戏模式开启;20级以上的玩家不仅可以享受军争场的乐趣,还可以尝试“天梯”“虎牢关”等更加复杂激烈的游戏模式。除了游戏模式的多样化以外,更丰富的人物体验也是吸引玩家升级的重要因素,随着级别的提升,游戏将开启风、火、林、山、SP等人物包。
(三)妙趣丛生的角色扮演
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主公;精忠报国、疾恶如仇的忠臣;孤注一掷、揭竿而起的反贼;左右逢源、静候其变的内奸——三国杀为我们提供了四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主公、忠臣与反贼自是势不两立,而反贼弑杀主公便算得胜,内奸则较为辛苦,不仅总是势单力孤,还要在杀掉所有其他人物后单挑主公成功,才算获胜。除了身份的不确定性,三国杀游戏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三国人物角色,游戏开始你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最合适的人物,在游戏中,你可以是龙胆虎威、绝境逢生的赵云;也可以是救死扶伤、妙手回春的华佗;亦可以是婀娜多姿、闭月羞花的貂蝉。
(四)不可或缺的合作精神
在三国杀游戏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国杀游戏充分体现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因为游戏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需要团队的谋略。团队成员不仅要合理地处理好自己手中的牌,尽可能地记住每位玩家亮出的牌,还要在保证己方队友所受伤害最小的情况下使敌方受到最大的伤害,以获取胜利。游戏中除了主公身份公开以外,其他角色身份均为未知,因此游戏中,玩家需动用谋略,尽快推断出其他玩家的身份,以便更好地与队友进行合作——主公、忠臣团结一致自不必说;两名反贼更是一心弑君;就连内奸也得眼观六路,在主公气盛的时候配合反贼,在反贼控局的时候保护主公。
三、三国杀游戏盛行的心理根源
(一)实现了玩家的自我价值
本研究访谈结果显示,38.89%的青年玩家回答喜爱三国杀的原因是三国杀可以为玩家带来成就感。来自山西大学的张同学说“三国杀不像其他纸牌类游戏那样依赖运气,它强调的更多是策略和计谋,更具有挑战性,赢得一局会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正与马斯洛的基本层次理论相吻合,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而三国杀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更快地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实现:一局定胜负。同时,通过多次玩三国杀,玩家的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给玩家以明显的进步感,而在指导新手的过程中又有更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自我实现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利于提高玩家的自信,在三国杀游戏这个虚拟的空间内,玩家可以不受自身成长环境的限制,拥
有更多寻找自我和体现自我的机会。
(二)满足了玩家的合作需求
网络时代的来临除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之外,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人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失去合作和积极参与意识,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合作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在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 宅男宅女现象兴起等。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信任。如果说玩家的求胜心理是生理宣泄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通过游戏获得朋友和团队认同则是游戏者深层心理渴求摆脱孤独与冷漠的一种反映。通过游戏的共同参与和平等参与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从而看到三国杀游戏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访谈中,有22.22%的玩家认为三国杀中最典型的合作需求让他们对这款游戏爱不释手。这种游戏机制要求参与者必须合作,必要时需要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团队的胜利。三国杀游戏的聊天系统比较完善,有房间聊天和好友秘语等,便于玩家间的相互交流,再加上游戏需要合作完成,玩家在并肩作战中交流感情、增加友谊,这些都满足了玩家与人融洽相处和合作的需求。
(三)迎合了玩家的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我们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8.33%的玩家表明,喜爱三国杀是因为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为了不与同伴脱轨而开启的三国杀世界。22岁的侯同学在访谈中提到:“身边的人都在玩三国杀,如果我不去
玩,就失去了很多共同话题。”三国杀的流行,使得大批青年为了让自己不脱离群体、有共同话题而去尝试游戏。与多数人共同玩一款游戏,由于这是一种自发的群体行为,又是一种时尚,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其心理便会产生一种平衡感与安全感,自尊心也因此得到满足,自信心也同时得到加强。
(四)丰富了玩家的角色体验
13.89%的玩家认为,角色尝试是三国杀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这一观点在女性玩家中更为突出。人类自脱离母体后,就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角色,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需遵守相应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青年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换句话说,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就是循规蹈矩地遵从现有社会规范与价值观,以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而现有的社会阶层体制的金字塔让身处其间的青年人倍感压抑,因为被赋予的社会角色让他们不能有过多的自由与宣泄,难有个人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花木兰和祝英台是对异性生存状态的体验,那么现代社会中要求作整容则更体现了人们渴求突破现实规定性、渴望体验另一种生存状态的亘古不变的愿望。而三国杀则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多样的身份和角色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可以尝试放弃现存社会体制下的角色道德规范的束缚而进行自我的放纵与狂欢的空间。三国杀游戏的角色扮演中既有中规中矩主公和忠臣;也有道貌岸然的内奸和目的明确的反贼;既有一代奸雄曹操,又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这些不同的身份体验能够给玩家带来丰富多彩的生存体验,这种体验又比想象和憧憬来得更为真实和持久。
(五)创造了玩家情绪宣泄的空间
“工作一天后身心俱疲,在三国杀的打打杀杀中获得的刺激感,让我一天的疲惫感烟消云散。”22岁的销售员杨某如是说,这大概也是8.33%表明情感宣泄是他们喜爱三国杀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一书提出了两个概念——“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是指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而“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它表现为攻击破坏和毁灭。生与死的本能我们都与生俱来,是人心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也是终此一生不会变的。人类对这两种本能的需求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去找宣泄的渠道。而从三国杀的获胜规则——杀掉敌对方,我们不难看出三国杀游戏在满足人们体验不同身份和自我实现需求之外,还隐藏着另一层更深一層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宣泄死本能的空间。当人类有了文明,攻击等原始欲望便被压制到潜意识层面,我们无法像古代社会那样,拿起长矛就可为使命而战,更多的是对道德、法律的遵从。文明压抑了人的欲望,因此人们必须找到释放潜意识的有效渠道。三国杀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一个真实、刺激而又不伤害及他人的释放方法,在游戏中,以杀掉敌对方为目的的规则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死本能需求释放的机会,原本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规范可以暂时搁置在一边,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沉浸于游戏中,享受破坏型角色所带来的压力释放与心理愉悦。它特有的对抗性使游戏者注意力空前集中,在这种打打杀杀的释放中,游戏者获得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快感。
(六)贴合了玩家的文化心理需求
访谈中,有8.33%的玩家认为,三国文化加深了他们对三国杀的喜爱。人是文化的动物,生活在特定环境的特定文化中,文化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三国杀是玩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一,因此,文化心理需求和三国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目前市面上的同类产品不难发现,“三国杀”的背景并非某款游戏或动漫,而是在华人圈内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这在国外游戏占主流地位的今天就更容易被不同年龄段、分处在各行各业的人士接受。社会学家萨姆纳(1906)在《社会习俗》一书中,用“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对有关群体自我形象及邻近群体的态度等现象做了论述。萨姆纳设想在社会中存在着外群体和内群体,每个群体都为自己而感到自豪,三国杀游戏作为中国所特有的,相比国外游戏无疑会引起人们对内群体的肯定。在传统文化流失的当下,这种对内群体文化的拥护也成为人们愿意尝试“三国杀”的深层原因。正因如此,不论10岁、20岁、30岁,甚至中老年人都有可能会因喜爱、拥护传统的三国文化而接触并接受该游戏。
四、三国杀游戏盛行背后的反思
(一)加剧了知识青年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群体隔离
三国杀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由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就成为他们相互联系的纽带,这个知识群体同时也成为他们的阶层身份,其生活方式相对其他阶层尤其是大众阶层的独特之处正在于知识水平和文化优越感。三国杀相比其他类的纸牌游戏,需要更多的策略与智谋的投入,这也使部分三国杀玩家对某些大众纸牌游戏嗤之以鼻,对其他游戏的玩家评价偏消极。三国杀成为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构成的知识青年阶层个体、范畴、阶级进行区分的标准之一,加剧了知识青年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隔阂。
(二)三国杀成瘾现象
由于三国杀游戏的竞技性与趣味性,日趋严峻的三国杀成瘾现象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争议。有些玩家为了完成任务,整日沉浸在三国杀游戏当中;有的甚至不惜重金在网络版三国杀上利用外挂等软件来刷等级。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认为,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成长时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针对这些现象,三国杀作为风靡网络的一款游戏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笔者建议三国杀网络版运营商应限制玩家游戏时间,以此来督促玩家健康地游戏。
(三)三国杀到三国骂的转变
随着三国杀游戏从桌游进军网络,网络版三国杀的发展势如破竹。难逃其他网络游戏的厄运,三国杀游戏聊天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宣泄词汇越来越多,很多玩家由于刚刚接触或配合不当在游戏中被骂得体无完肤。三国杀俨然成为某些玩家负面情绪发泄的场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匿名发言得到释放。然而这种不良情绪又是极具感染性的,很多玩家抱怨在游戏中没有享受到愉悦感,反而把别人带给他们的消极情绪延伸到了生活中。笔者认为,之所以三国杀游戏中说脏话的恶习成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匿名,匿名发言导致不负责任,使任意宣泄、胡作非为成为可能。因此,游戏实名制成为当下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海伦.从桌游《三国杀》看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开发利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44-47.
[2]刘新颖.网络游戏:如何满足游戏者心理需求?[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6-8.
[3]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07):123-125.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2.
[5]钟义珍.基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理论浅谈死亡教育的内涵[J].黑河学刊,2011(02):22-24.
[6]吴浩.“三国杀”游戏在青年中风靡的文化解码[J].青年探索,2011(02):16-18.
[7]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赵婷,1991年3月20日出生,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学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东段46号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