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声乐教学中的技能

2013-04-29 14:26洪仁国
关键词:模仿

洪仁国

摘 要:对于声乐技术的教学方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引导训练学生,培养学生控制歌唱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归纳起来有三种: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去调节发音器官的部位与活动,以完成对发音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教师发音行为的模仿,使学生获得发音的技能;通过教材(练声曲,歌曲)来影响、训练学生,使声音质量得到提高。这几种教学方式,在声乐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所摆的位置也不同。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不能对这几种教学方式作机械地理解和运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配合的关系,不可孤立进行的,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

关键词:模仿;发声器官;练声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32-03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在一定时间内,具备通过嗓音表达声乐艺术作品内容和感情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控制歌唱的能力,使其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所要求的协调与生命力,有效地改善嗓音,让学生获得声乐表演的能力和知识。尽管每位老师在声乐技术教学上,采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严格规范的教程或技巧练习去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

一、通过对教师发音行为的模仿,使学生获得发音的技能

模仿的方式在19世纪中叶以前曾得到广泛的推崇,尽管20世纪初有许多人产生怀疑,但在现代音乐教学实践中,模仿的方法依然广泛使用。教师示范使学生了解哪种发声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在此过程中,耳朵起着调节的作用,因为发声器官受它的控制,不但要注重音高,更要注重模仿声音的色彩。同时也要体会发声时的声音连贯,咬字吐字时的母音归韵等问题。耳朵对于发声的影响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如先天聋哑的孩子不会讲话,更别说唱歌了,就是因为他无法听到可以模仿的声音。可见,发声训练好似特殊的练耳,只有耳朵提高了,声音才能提高。

采用模仿的方式有它的基本原则:即模仿不应走机械照搬的道路,这样会影响了学生的发声技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有差异,而且发声器官在大小及长度上各不相同,特别是男女生,在喉头的构造上有明显的差别,刻意的模仿显然不合时宜。再者,运用模仿超过一定限度,就剥夺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近乎于机械的教与练,让学生丧失了音乐创造方面的个性特点,造成培养的学生都是同一种风格,千人一面,一眼就可看出出处,毫无新意。

歌唱艺术是一门极具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处于初学阶段的歌唱学习者,一定要找有丰富经验的声乐老师进行指导。切不可仅仅凭借一些口述的声乐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描述,就去进行歌唱发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是非常困难和不可取的。因为文字是无法十分准确地表达歌唱技能技巧的实际内涵的,加上个人生理条件、领悟和理解能力的差别,就更增加了凭文字资料学习声乐发声的困难。练习者一味按照书本上说的方法练习发声、歌唱,其本人无法判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声音效果优劣,这样的练习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很可能养成错误的发音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声乐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好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声乐道路,首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通过音响及视频资料,特别是观看现场的音乐会,多听好的声音,培养自己敏锐的听觉,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让学生模仿老师音质,同时注重音准、连贯、音色、母音的纯正等。有些学生在开始阶段,虽按照教师的要求努力去做,但是因为机能、认识、理解等方面没有跟上教师的要求,做不好,或是做得很差,这时候教师要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要因为学生现在做不到而改变自己的正确观念,否则会打破学生的业已形成的一些观念,反而使命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使学生的声乐学习产生严重的反复。教师不能坚持用自己正确的声音观念来要求学生,是学生长期原地踏步,不能进步的重要原因。学生应按照老师的方法练习,并把练习中的体会、困难、收获、感觉等如实地告诉老师,以便于老师根据其个人特点,教给学生准确度高、收效快的练习方法。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学习时应注意多用脑子,少用嗓子。

二、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去调节发音器官的部位与活动,以完成对发音的具体要求

奇妙的人体发声器官就好像一件乐器,它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满足音乐表现的需要。因此一个人要想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就必须要了解歌唱器官的基本构造,懂得人体发声的生理机制,明白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应强调在发声过程中对相关的发声器官进行有意识的操纵与控制,并反复练习,使有意识的控制逐渐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了对人体歌唱发声机能的探索与发现。古籍《灵枢经》中有记载:“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者,音声之关也。顽颡者,气之所泄也。”这已很准确地阐明了歌唱发声的机能以及各发声器官于发声时的功用。而欧洲最早记载人体歌唱发声机能的论著是《谐音原理》,它是由十六世纪威尼斯的音乐理论家约瑟夫·察里诺斯所著。文中提到:“天赋的发声器官是咽、舌、口和肺。音声使这些器官活动便产生了声音。由声音产生语言和歌唱。”两者相对比,可见我国关于歌唱发声器官机能的探索、发现和记载,较欧洲的记录,不但早了一千七八百年,而且论述也更加详细、更加具体。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林俊卿先生,早年从事医学研究,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随意大利声乐教授学习美声唱法和咽音唱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咽音唱法做了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对学生帮助很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此种教学法的典型代表。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了解各种发声技巧和人体肌肉运动之间的联系,学生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训练某些肌肉群。如为解决歌唱时舌头后缩的问题,可以尽量把舌头伸出来,同时抬软腭体会打开口腔的肌肉组织,再发声;为解决高喉位问题,可以用拇指抵住上门齿,并把头部的重量全部集中在上门齿上,以保证舌头、下颚肌没有任何向下的力,同时抬上口盖,提笑肌,感觉声音在后鼻管的鸣响后,对着镜子,检查喉头的位置和口腔的状态,唱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声音从后鼻管进入鼻腔,尽量使口腔的声音减少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如喉镜、X光摄影仪、声音频谱分析机、慢速闪频观察仪等,人们对发声器官的认识更加地深入,发声时的器官运动被完整地解析。因此,了解发声时的器官运动,并从技术上运用的训练方式越来越被人所注意。以至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声乐教育论著的主要特征是:在声乐技术训练方面,脱离了一般的音乐教养与表现方面的问题,大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尽可能精确地描绘发音过程的生理过程。他们认为理解了发声过程的生理过程,就一定可以引导歌唱者正确地去发声。他们以为通过调节呼吸、喉头、口腔等发音器官的活动,就能如意地调节发声。这过高地估计了此种方式的作用,因为发音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完整不可分的,可以自动调节的幅度毕竟很有限。

三、通过教材(练声曲,歌曲)来影响,训练学生,使声音得到发展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的一种练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光练音阶和五个母音是不能解决声乐中的问题的。特别是我们国家较为复杂的语言,更加需要一些特殊的带字的练声曲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因而通过一些经典歌曲和练声曲的演唱,用以提高学生歌唱基本功和演唱技巧,是声乐学习者发展声音技巧的基础练习,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步骤、有规律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者发声的生理机能,并调节各种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巩固调整科学的发声状态,改变生活中平常自然的发声习惯,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曲演唱中去,使科学的发声技巧成为歌曲演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服务。

早期意大利的声乐教师们广泛采用练声曲,以作为训练声乐技术的材料,又作为从音乐方面去教育歌唱者,磨炼他的歌唱本领的手段。“练声曲除了培养歌者的情感表现,训练音响观念等等之外,主要是解决声音技巧方面的问题。练声曲,特别是优秀的练声曲,在学生面前也提出了艺术表演的课题(思想感情、分句法、对形式和风格的掌握等等)。不论是技术方面和演唱方面,练声曲都是一种从练习到歌曲演唱一种过渡材料。除了这种过渡的作用外,练声曲还可发挥自己重要的声乐教育职能——锻炼与演唱相联系的声音技巧。”

发声练习及练声曲并不是简单的唱歌之前的开嗓子练习,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调整科学的发声状态,把科学良好的歌唱状态运用到歌唱中去。通过练习可以熟练地掌握各种正确规范的发声和演唱技巧,并成为一种技术定型或是一种歌唱习惯。在以后的歌唱中,这种正确的习惯可以让歌者逐步达到无任何技术性负担,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表现中去。因此,在唱歌之前,应当对所学的练声曲和歌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目的有目标的去完成它。

我们可查阅一些音乐词典,关于练声曲的描述如下:“练声曲,即用一个或多个元音演唱的、无词的声乐曲或音乐会演唱练习曲。”正如我们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声乐练习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音程、音阶或琶音为主的基础训练。例如:大调音阶五度或八度的上下行、大三和弦的琶音的八度转移、一个八度之内或两个八度之内音程、音阶不同组合的上下行。在这些音节构成的基础上,再加以连音、跳音、连跳结合的呼吸运用。因为多数的此类练声曲都是有音无字的基础母音(a、e、i、o、u),所以是训练歌唱的基础练习。另一种是较为规范的、有一定难度的规定的练习曲。可以以任何一个母音作为练习的语言,也可以是旋律的唱名。如《西贝尔36首初步练声曲》、《孔空声乐练习曲》、《派诺夫卡24首声乐练习曲》等。

初学者的发声练习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一般以20分钟一次为最佳,以后慢慢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尤为重要的是坚持每天练习。有声无情的纯技术性练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当机械的唱练声曲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时,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生理机能全面协调的歌曲。这样就使得练习有了新鲜感,并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了声音技巧。情绪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边唱边思考也是发展声音技术的重要条件。此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练声曲及歌曲,将练声曲及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上提及的几种声乐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下,所摆的位置应有所不同,切不可一味地沿一条路走,极有可能误入死胡同。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只要不是对这几种教学方式作机械地理解和运用,那么三者就存在着相互配合的关系。它们是不可能孤立进行的,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如果教授的人能从具体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个人条件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则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就肯定比各执一偏好。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9.

〔3〕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6.

〔4〕张红霞,肖俊俊.古希腊声乐艺术[J],安徽文学,2010(1).

〔5〕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9).

〔6〕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出版社,1997.12.

〔7〕梁庆瑶.声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艺术探索,1990(2).

猜你喜欢
模仿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花自馨欣喜雨泽 沐阳炎艳展初蕊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扣住关键彰显读写结合的精彩研究
“模仿”模式,语音教学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