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菁婧
【摘 要】小学生习作教学,以循序渐进为主要手段,在小学低段即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激趣、训练,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习文的基本规律,从句到段,积累运用,为其最终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习文;积累;模仿
习作教学,知易,行难。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约束,写作水平处于“待激发”状态,教师们对“激趣”都各有心得,却少有人系统规划。曾有人说,作文是说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说作文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说什么,如何说,却大有讲究。话题不能太难,要他们轻松把握,话题不能太易,要他们有话可说。我的习作教学,从一年级开始。
一、积跬步以至千里——从每日一句到每日一记
随心随记,是一种方式。学生初入学,对周围环境不甚熟悉而又充满了冒险情节,任何新发现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例如生活篇:《我的开学第一天》、《我的新同桌》、《我记住的第一位同学》……状物篇:《我的新书包》、《我的语文书》、《我的第一本课外书》……
孩子口述,家长整理,将孩子入学的初体验,一字一句详细记录,鼓励孩子学会回忆,将每天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及时记录,为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积累语言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种方式,是边看边记。鼓励孩子从身边最熟悉的人说起,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说起。例如家园篇:《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就读的幼儿园》……
为了让孩子轻松把握,我预先拟定了许多命题,虽然每次的题目都是一个新的内容,但又和前一个题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忽然有一天,孩子们发现每日一句话连接起来,小题目变成小标题,一句话汇成大文章,每日一句,变成了每日一记。巧妙地达到了了“涓涓细流汇江河”的目的
第三种方式:新学新记。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及能力时,开始将新学知识运用到每日一记当中来。如“拼音日记”“生字组句、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以致用,还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初步形成发散思维。
第四种方式,同展同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生活中的”“寻找春天”,找找生活中的广告牌等等。我采取了剪贴或手抄小报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和家人的共同创作,同时回忆创作过程,这种“说”、“做”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学生的徘徊思维定式,在实践中强化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及语言收集整理能力。
二、巧润物细处着眼——从葫芦依样到妙笔生花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是字、词、句、段、篇精准掌握,综合运用的结果,对低幼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要求其掌握一篇完整习作的描写方式,无疑是拔苗助长。于是,我采取了“葫芦依样”这一模式。
“葫芦依样”说白了,就是“仿”。从表面上看,这种套用他人的思路和语言架构,以填空式写法完成句段的方式,是不劳而获的。
但其实,这种在写作时充分利用范例的榜样作用是符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点的。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的范型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语言的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语汇和语法结构。因此,教师从外部提供范例,使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形成一种“内部轮廓”,就为他们以后的作文构思提供材料和模式的准备。
提高生的仿写能力,也应由词到句,从单项到综合。在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不断积累词汇、仿写造句,由点及面式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仿词造句能力。
这一类的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师们平时的教学之中,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5课《泉水》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很ⅹ很ⅹ”式的词语仿写,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适当加点难度,利用这类词语造句。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以《秋天的图画》小短文为例,学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仿写的作业。学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春天景象,套用文章格式学句、联句,学生掌握的句式越多,文章也就越精彩。
从仿词、仿句、到仿段、仿文……长此以往,学生在说话、写话中也能运用的范例越来越多,通过模仿、迁移,减缓了作文的坡度,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容易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内化为写作技能,做到妙笔生花。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千篇一律到融会贯通
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命题。记叙文体总也绕不开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景文离不开一年四季,名胜古迹,写事文绕不开互帮互助、励志克难。话题千篇一律,学生在观察中盲点重重,人云亦云,曾写过的文章一用再用,味如嚼蜡。尽管每次习作的要求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这样的差别太不明显,有“炒现饭”之嫌。这样的文章,老师不愿改,同学不愿看,就是作者本人,相信也是写完就抛,不想多看一眼。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体验,增强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呢?系列作文,是我的一个小方法。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画杨桃》一课所述:同一种事物,观察点不同,描写也不尽相同。平时生活中,鼓励学生微处着眼,洞察细节。以三上《园地六》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为例。课前,布置学生选取市内离自己最近的一处景点作为观察对象,完成三篇同命题观察习作。刚开始,学生写得必然流利顺畅,但越往后,可写的内容就越来越少。此时,鼓励孩子回头看看自己的这三篇习作,找出两处一笔带过的景物描写进行扩写。再让孩子将五篇习作通读整理,汇成一篇习作,再放到班上进行展示。写了同一处景点的孩子们可以将几篇习作放在一起比较,交流评价精彩与不足,之后,再改成文。七篇习作,三选材,两补充,一归纳,一评改。此举,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其间妙处,不胜枚举。
当然,所谓习文,不能仅仅局限在园地习作之中,也不能只在单一场景中进行发现。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也可以进行系列作文的练习,比方说,布置一个命题作文《灯》。要求学生在一周内,仅以这个单一命题练笔,每篇的观察对象不得重复,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必然要对身边事物深入了解,在同类却不同型的事物中找出各自的异同,学会辨析,学会归纳,学会放眼看世界,真心述真情。
除此之外,“旧瓶新酒”也不失为一个小窍门。例如:一下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和二下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前一篇,要求学生采集春天的特色物品,如树叶花朵之类,以标本、照片集、绘画等方式在班上,并以其制作物品为素材,编一个小故事。后一篇,我们继续前一个承接话题,但升华要求,例如:采集树叶的孩子,这一次,只观察一种树木,观察时间为两周,将树叶的每日变化以系列作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展示会上,将学生的两篇习作展示对比,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其中的差异,这样做,不仅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提供了方向,而且将学生的多篇习作进行了汇总及归纳。恰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在反复观察 对比 发现的过程中,学生融会贯通,对文字运用自如,将细微之处雕琢成文,虽精致却不刻意,虽细微却不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