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设计教学

2013-04-29 12:46:32梅伟权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积极评价学情

梅伟权

【摘 要】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课堂能否发生在“学”上。教学设计应能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具体的学情来定位,从而让学习增值,把课堂教学真正转化为学习生产力。本文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探索如何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情 教学起点 生成对话 积极评价

为“学”设计教学,意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具体的学情来定位,以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增值。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课堂能否发生在“学”上,将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让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把课堂教学真正转化为学习生产力。下面以化学教学为例,探索如何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情,找到教学起点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生独立学习和师生帮助发展的正确组合,这是课堂转型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诊断学情、贴近学情、以学情为视角建构学习结构,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学生的学习起点,一是指学生的现实起点,二是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逻辑起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直觉与专业技术,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与“教”有机融合起来。

【案例一】《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片段

观看录像:海水晒盐的过程(简短)

回顾:展示《溶液》单元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流程:

问题:粗盐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实验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反思与交流:(1)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中,玻璃棒使用了几次?分别起何作用?

(2)蒸发时,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3)某同学计算出的精盐产率比同期实验的其他同学低得多,请你帮他分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教学设计若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若只关注学生已经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需求,也很难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教学设计时应做好分拣工作,分拣的原则应该从学生立场出发。这些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知道的,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简单提示,如“过滤”操作学生在《水的净化》中已经学习过。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知道的,这部分内容就该引导学生自己学,如粗盐初步提纯后的实验反思。哪些是需要教师教的,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放手教,如“蒸发”操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采用了先讲解操作要点再指导学生动手体验的处理方式。哪些是与学过的知识有联系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连一连,如“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流程。哪些内容在教材中资源不足,而学生学习有需求的,这部分内容可以扩一扩,如“海水晒盐”过程的录像播放;哪些是今后可以学但目前还不适合教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先放一放,如“通过粗盐的初步提纯我们可以除去其中的难溶性杂质,那么如何来除去其中的可溶性杂质呢?”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处理,适时、适度教学。通过这样的分析、判断与设计,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充分活动,有效生成对话

以“教师的教”引发“学生的学”,这种对接需要智慧的引领。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没感觉的让他有感觉,学生不会学的让他会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实践活动中有效生成对话,在对话中建构知识。活动设计宜简不宜繁,要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活动空间。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内容方面具有吸引学生感悟、探究的牵引力;二是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三是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深度对话的凝聚力。这样的教学就会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知识的内核。

【案例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片段

情境导入:如何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

学生实验: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注释: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同时溶液渐变为黄色,一些学生还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等现象,师生共同探讨、分析、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师:从自己实验、观察及刚才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硫酸铁与硫酸亚铁颜色不同。

……

教师:酸可以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实验:将黑色氧化铜粉末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微热;将粗铜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

学生练习:CuO+H2SO4=CuSO4+H2O

教师演示:将一根未经砂纸打磨的铝丝放入稀盐酸中。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无明显现象,后来逐渐在表面出现气泡”呢?

……

在案例二中,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核心知识,通过一组有序性、渐进性、整体性“实验问题链”的设计,充分地展开活动过程,有效地生成了教学对话,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主动参与状态之中。这样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薄到厚,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同时,为后面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教师的行为并不在“讲知识”,而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直接接触知识,与知识对话,通过对话生成教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打通学习关节

积极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将“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学习,更在于促进学习,在于发现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问题和差距,从而调整教学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打通学习关节,促使学生自我纠正或自我完善。在复杂多变的课堂生活中,学生既是吸收者,同时还是释放者,教师要加强评价的诊断、预测、激励、促发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的关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案例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片段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组装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教师巡回观察,发现一小组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浸入酸液中,教师未做指导与评价。实验结束,师生讨论、交流、反思。

学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教师:找到原因了么?

学生:我们找了,重新试了好几次,也争论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里面,气体很快就收集满了!

教师: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爱动脑筋,小组成员之间也合作得很好!能说明其中的道理么?

该小组同学面露难色,其他小组同学积极发言,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该小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可见,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过程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程序,而是根据学情不断调控,或补充、或纠错、或点拨、或提升。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错误”这种资源,生成了新的探究与学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的最大期盼是在课堂上被师生认可,教师让学生通过亲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来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等学习行为做出积极评价,激励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变“教”的完整为“学”的完整。

为“学”而设计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心理、心态、心灵出发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愿、自主、自觉的“学力”。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在我们的心中要始终站着‘一个学生,我要了解这个学生,研究这个学生,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积极评价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优化英语教学
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7:55:15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择教学内容的两翼:“课文”与“学情”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