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为作了简要的回顾并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传染效应。不同于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出口下降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而继续保持高增长率的原因是政府的救市计划。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相对于长期平均趋势,中国遭受了与美国相同幅度的损失。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影响中国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些其它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溢出效应;中国经济
一、 引言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已逐渐改变了世界经济活动的格局。当前,中国经济已超过了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也指日可待。全球商品价格由于中国出口的原因而降低,同时中国的进口也逐渐成为影响全球价格的主要因素。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枢纽,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2007年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受到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而中国所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的持续萧条影响,也比其它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简要分析;然后试图讨论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金融传染效应,最后给出全球金融危机在中国仅产生有限影响的原因。文章所得出的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并不像其他部分国家一样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被它拖累了,这说明中国经济并不像许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和发达国家存在市场分隔现象。最后,我们还对中国所面临的如何维持高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二、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从1978年~2010年,以市场利率计算,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从1.7%激增到9.5%。而如果以购买力计算,中国GDP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将更高。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的价值都被低估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高速发展对全世界的经济维持较快和稳定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额翻一番的平均时间不超过5年;而自1992年经济转型以来,中国的贸易增长更加快速:在2010年,中国的出口额达到了15亿美元,已经超越了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份额从1999年的3%增长到了1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额也增至世界第三位。我们正在从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演变为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重要影响的国家(Robert & Wei,2009)。
我国的出口项目主要包括电子产品、服装、钢铁、数据处理机器、光学和医学仪器及其它一般消费品;而进口则以电子产品,原油和其它燃料、光学和医学仪器、橡胶、塑料和化学原料为主(CIA,2011)。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装配中心以来,进口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出口产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的出口导致了世界消费品价格的整体下降,部分国家的生产者受到了相应的压力,他们已开始向政府宣称受到了不公平的竞争。这一情况在美国尤其严重,在其他国家也时有发生。因此美国国会对中国巨大的贸易盈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事实上,由于中国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枢纽,全球贸易的不平衡很大原因是由于中国强劲的竞争力所导致的。例如,中国对亚洲的一些国家是持续赤字的,这是因为他们是中国出口产品原材料的提供者。还应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并不仅仅是有中国自己的公司引起的,其中一大部分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
目前全世界20%的白金需求和17%的钯金需求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国内市场的紧缩拉低了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提出的增长刺激计划直接导致进口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也推高了世界商品的价格。最近由于中国通货膨胀而导致的紧缩政策对商品价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
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了一系类的后果,从股票市场的崩盘,到金融机构的倒闭,最终将经济引向了衰退。危机从房地产行业发展到各个行业,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Willet et al.,2010)。虽然中国在此期间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但实际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被大大的低估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主要来自中国相较于全球的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如表1所示。但一般被忽视的是,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但中国却是从2007年的14.2%跌落至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四部分将详细的讨论,实际上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和发达国家承受着同样严重的损失。
这场危机从很多不同的渠道蔓延,而金融渠道是最重要的渠道。最初,以欧洲为主的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大笔投资于与美国房地产相关的证券。由于这些投资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投资者开始转向更加安全的资产,而这使一些和房地产行业并不太相关的新兴产业的投资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并未受到这种投资变化的很大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中国外资投资是1 562.5亿元,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先升高到1 715.3亿元,随后降低到1 310.6亿元,但在2010年和2011年再次增至2 437.0亿元和2 201.4亿元,如表2所示。
但是,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从资金一个方面影响经济,而是影响了经济的基本面,因此弥漫在全世界风险预期中的中国也不能幸免。在危机之前,极度乐观的情绪影响了世界上的许多股票市场,中国股市也不例外。与其他国家相同,中国股市也经历了历时最长的牛市,从2005年到2007年股指翻了5倍。这样高速的增长极有可能遭遇大逆转,就像在金融危机期间所经历的那样。
从2007年10月开始,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崩盘,三分之二的市值在短时间内蒸发了。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房地产市场,房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激增,因为大部分的人们相信投资于房地产要比投资于股票市场安全的多,也比存在银行有利可图的多。但是,这些影响相对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在危机的初期,危机被大部分的政府和私人部门低估了。大家认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受到的影响将会很小。但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严重溢出效应。在危机开始引导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走向衰退时,危机对贸易的影响也显现出来。发达国家需求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进口的减少。中国在危机前一直保持出口的高速增长,在危机后,中国的出口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在2008年11月,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从10月的20%减少到-2.2%,而在2009年总出口则下降了17%。发达国家的经济反弹是很平缓的,这也限制了中国出口的反弹。
四、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有限影响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整体下滑导致了中国出口在近几年中下滑,但中国在危机期间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并且已经开始复苏,GDP增长率在2010年一度恢复到了10%,这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非常显著的。这表明了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在全球衰退中表现出的免疫,使经济学家们再度关心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脱钩(Decouple)的问题。但很多分析表明,当某国保持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时,其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地域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都是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上巴西、中国和印度都有过这样的时期。但相对于新兴国家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增速的降低无疑是被夸张了。
测量一个新兴经济体对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最佳方式应是对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其对发展速度的影响。尽管这种测量是理想状态下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比较危机前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来研究其经济是否脱钩于世界经济。Willett等(2010)研究了美国还有其他发达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GDP增长率和股票市场的表现并进行了对比,认为虽然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危机期间仍能保持高速增长,但他们增长趋势的下降和美国并无区别。例如在2008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从趋势上背离了3.4%,这一数字甚至高过了美国经济的2.5%的衰退。这一现象也出像在2009年的数据上,如表3所示。如果综合看2007年和2008年的表现,两国也基本相同,中国下跌7.8%,而美国是8.2%。当然其他经济学者还会有一些不同的估计结果,但结论基本是相同的,即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在危机期间的表现是非常相似,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影响着世界,世界经济也同样在影响着中国。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出口占据了中国GDP的40%,这说明国外需求确实会很大程度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密切相关而不是脱钩的。在资本市场领域,虽然金融管制使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数据显示仍然是正相关的。
五、 在危机中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
1. 强大的财政能力和充沛的国库。政府的救市计划和刺激经济行为都是中国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而这归功于强大的财政能力。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的大部分国家都因为虚弱的金融部门和较少的外汇储备而不能依靠即时的刺激政策来抵御衰退,这些国家都已从中意识到了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外汇储备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亚洲的许多经济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有很大的空间行使财政刺激政策其经济使其免受衰退之苦,而中国更是个中翘楚。
正是由于中国强大的财政能力,使我们可以实行扩张的财政和信用政策。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都是很低的,自2002年来从未高过3%,而在2007年甚至产生了盈余。即使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其财政赤字都分别只有0.4%和2.2%,远远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
危机来临之时中国政府的快速应对使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减到了最小。2008年第3季度,中国政府决定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从2008年11月起开始实行维持两年的四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这些政策的成效是显著的,在2009年,银行总共贷出了九万六千亿人民币,几乎占了当年GDP的一半。虽然这些资金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但它们却拯救了在2009年初处于低点的中国股票市场。即便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之后,我们的债务与GDP之比在2009年末仍低于20%,而2010年的财政赤字仍维持在1.7%,这与同期美国政府8.9%的赤字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扩张政策对抵御经济衰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巨额外汇储备。在新兴市场经济中,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往往受限于国际资本市场,扩张造成的低利率和增高的国内需求会引起外汇储备流失或汇率降低,这限制了刺激计划的可行性。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外汇储备是非常充沛的。在2011年第1季度,中国拥有大约价值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于世界最高水平,是日本的3倍。这使得政府在实行刺激计划时不用担心债务的清偿,也不会产生支付危机(Aizenman & Marion,2004)。
3. 国际资本流动管制。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虽然对外资银行和国际资本流入的管制有所放松,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仍具效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会造成效率的损失,但却可以避免暴露于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中。
当前绝大部分发展资本是来自于国内的,截至2008年3月底,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拥有的资产总额为1.93亿美元,只占中国银行拥有总资产的2.4%,其影响非常有限。另外,中国只是缓慢的开放非主要的金融部门,对于类似抵押贷款保险和担保债权业务这类的金融创新发展则是非常缓慢的。2007年至2009年之间,我国金融系统在危机前的损失被限制在了GDP的2%以下。
六、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的成功经验是非常明显的,但他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
1. 重新构建经济的平衡。尽管我国经济在当前世界中是比较成功的,但由出口引导的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不能持续的,例如在2007年,出口收入占到了中国GDP总额的37%。为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我国需要调整重建经济平衡。同时,低效率的高投资也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而且进口国有因降低这种不平衡而对中国的出口进行抵制的风险。
然而重建平衡是一个进程缓慢且困难重重的过程,有很多需要重视的障碍。降低过度投资会受到正在接受投资的部门的强烈反对。提高与储蓄息息相关的国内消费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降低人们的防御性储蓄,不利于社会稳定。虽然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帮助中国经济的重新平衡,同时也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在短期内会使出口需求下降,拖累经济的增长。
2. 通货膨胀压力和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政府的刺激计划虽然成功的控制了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和房地产的泡沫。
财政刺激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消费和扩大商业投资,但现实中却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行业。通货膨胀很快就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房地产部门的价格泡沫。根据非官方估计,在北京一个公寓的平均价格在过去的10年长了5倍~10倍。因此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危机,而这可能会导致银行部门和信用系统的崩塌,这一切将比2008年~2009年的危机更加严重。
在刺激计划实行后不久,一般价格指数也立即升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快速的扩张不仅提高了总需求也同时提高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自2009年中期,中国的CPI一直增长,到了2011年的11月份已经达到了5.5%。这一数值高于中国自1994年到2010年的平均值4.25%。这次通货膨胀反应了最近的一次货币紧缩后的刺激效果。
3.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国历来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虽然政府在近10年来极力采用各种解决方案,但在最近的这次财政刺激计划期间,快速的信用扩张再次使这个问题严重。
我们在债务很低的同时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这使得银行系统被成功的保护起来。历史上,我国曾因为经济压力、加入WTO和其他一系列重要的经济事件而数次调整银行资产。在1998年,中国发行了价值两亿元人民币的特殊国债来调整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避免了银行破产的风险。1999年,中国建立了四个资产管理公司来以票面价值收购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高达9亿元人民币。为了2005年~2006年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首次公开股票发行,更多的资金被政府注入。而在2008年11月,一亿三千万人民币又被注入中国农业银行来为其2010年7月的上市做准备(Burdekin & Tao,2011)。2010年,中国政府再次为四大国有银行注资三亿五千万人民币。由于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强大控制力,政府的窗口指导对于贷款的发放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此政府也有较强的意愿来承担呆坏账的损失。
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的贷款数(下转第83页)额分别占GDP的31%和21%,如果将资产负债表外的业务也计算进去,这一数值就会达到39%和34%。就在2011年8月,商业银行就又公布了新的4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在14个大型商业银行中,有超过一半宣布在2010年6月份以来,它们的不良贷款已经增加了超过百分之十,而另一些学者的估计数字还会超过这一数值。
2011年3月,中国的信用占GDP比例已经达到了166%,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底还只有120%。瑞信集团在2011年6月调低了中国银行的信用评价,中国的信用“在过去的两年因为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而达到了警戒水平,未来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将被标以红色以示危险”。
4. 其它问题。中国经济也面临一系列其它的经济问题。高额外汇储备虽然会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抵御经济衰退的风险,但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量已远高于需求量。这些超额储备是低效率的,而且美元所占的份额过多,有种类不分散的风险。处理这些问题并不容易,降低外汇储配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支付平衡,而分散储备也有可能导致美元危机。另外,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类似的个人和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都是有可能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
金融改革也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用极其惨痛的结果说明了不利的监管的危害,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系统存在严重的扭曲。因而金融自由化需要在非常小心的前提下继续进行。
七、 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的脱钩是被夸大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这经济体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同时我们认为,尽管对出口是非常依赖的,但中国政府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使得全球性衰退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另外虽然中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仍面临许多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维持高速发展、提高国际和地区经济地位和金融合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Aizenman J. and N. Marion. International reserve holdings with sovereign risk and costly tax collection.Economic Journal,2004,114(497):569-591.
2. Burdekin R.C.K.and R.Tao.An ABC guide to provincial lending patterns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Chinese Economy,2011,44(5):34-54.
3. CIA World Fact Book. China Economy. http://www.photius.com/rankings/economy/imports_2010_ 0.html, 2011.
4. Feenstra C.Robert and S.-j.Wei.Introduction to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14716,2009.
5. Willett D., P. Liang, and N. Zhang. The slow spread of the global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Economics and Policy,2010,1(1):33-58.
作者简介:刘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