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鸟先飞早入林

2013-04-29 00:44:03王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名师教研语文

王新,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南城小学教师。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省语文学科网络教研合作组核心成员,教科版语文骨干教师,教育学会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哈尔滨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当你停下来的时候,别人还在奔跑,那么成功会属于谁呢?我想,龟兔赛跑的故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亦然。当下的中国教育,呼唤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受地域和其他因素影响,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一只慢鸟。但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我不甘于现状。俗话说:“慢鸟先飞早入林。”一颗进取之心催促着我努力去寻找能够丰厚和滋养自身快速成长的学习平台。

一、网络点燃激情

恰逢此时,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牢牢地吸引住我的视线,在鼠标的点击声中,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资源跃然屏前,行走于网络之中,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快乐。

初始时的惊喜与狂热至今记忆犹新,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殚精竭虑。我迅速构建了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结实了诸多有识之士、教育名家,开始了与他们孜孜不倦的学习、交流与沟通。

二、网研助力飞翔

摩课(观摩之摩)

走进网络之后,取之不竭的网络教育资源,使我难以掩卷,观摩王菘舟、窦桂梅、虞大明等语文名师大家的教学课例、分析他们的课堂构想、解读他们的语文理想,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让我惊叹,让我痴迷,我开始收集和整理名师大家们的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此时的我虽然观摩多,但揣摩少。不过,在我的内心却隐约有了一种在语文阅读教学上一展身手的冲动。

模课(模仿之模)

2008年,阿城区第一届育龙杯大赛,进修学校的舒老师下校听课时发现了我,虽然当时执教的一节《鲸》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舒老师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准备在区语文分片教研执教一节研讨课,我最终选定了《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曾是王菘舟老师的成名课。我带着不能再败的决心,开始在网上模课,我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王崧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视频,模仿他的表述和引读方式,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我都入脑入心。我记得当时是在和平小学多媒体教室上的这节课,当时我很投入,而学生在我的感染之下积极阅读,大胆展现,最终我奉上了一节自己非常满意的语文阅读公开教学,其中有一个情境创设简直和王崧舟老师执教该课时一模一样。这节课得到舒老师和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当时舒老师在点评中也曾提到:“从课的设计和驾驭上似乎看到了哪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影子。但王新老师能把这节课上到如此精致,如此震撼,已然不简单。”我想这里有高度的评价,当然也有善意的提醒。自此以后,我越发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课,我还在博客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品小语名师——王菘舟》。

长时间的网上模课,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些许的进步,但也开始感到困惑和乏味,在2010年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引领课后,王芳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说:“我们中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积淀,走出自已的教学风格。”

是啊!王崧舟老师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岂是我们所能模仿得了?毕竟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是属于王菘舟老师的。别人是不能完全学来的。此后,我开始关注网络教研,参与网上学习,省市教院的三大论坛和三大UC教研房间(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教科版语文教师之家论坛,阿什河教研论坛,“小学教研在线”UC房间,“小学语文特教教研” UC房间,“教科语文之家” UC房间),成为我学习精修之地,观看名师课例、分享论坛资源,参与UC研讨,我感到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倾心于此,换来了我在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艺上的不断提升,在网络教研过程中,我还结识了许多语文精英,其中也包括我省小语名师——王传贤、刘正生、蔡生等。作为一名村小教师,能够与名师在网络上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专家引领,我觉得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成熟,并初步形成了“激情语文”教学风格的雏形。

磨课(打磨之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网上学习,不断积淀,我意识到自已先前的模仿课,也许只能算是教师成长的第一关,但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模仿上,简单搬用、照葫芦画瓢,甚至直接克隆,这样就永远只能在模仿中浑浑噩噩地教了一课又一课,既没有自己的揣摩创意,也无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得其精髓,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思考,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事实上,这也是教学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阶段——“磨课”阶段,而此“磨”为静心琢磨,精心打磨,当然也少不了遇到困惑时的虚心求教、互动交流。大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磨合,小到教学线索的安排、想象力的激发以及教师教学语言的音调,表达中的细微神情,皆可做精心研磨。

还记得教学《花边饺子》一课时,我曾经在网络上与团队教师经历了4次备课交流,每次备课都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一备:整体感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字质朴却爱意浓浓,作者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写作特点——前后呼应(时间上的呼应:小时候——长大后;事物上的呼应:肉馅——糖馅)。另外,在了解写作背景时发现,文中母亲非作者肖复兴生母,让人为之一震。

二备:逐段研读。在对文本的逐段研读中,我发现了文中的情感暗线——爱的呼应(母爱——孝心)。

三备:词句解析。以下几处文字引发我的关注和思考:

1.孩子们对“破天荒”和“拮据”这样的词是否能够完全理解;

2.文中一个“挨”字,用得精妙准确,是否可以安排换词训练;

3.从花边饺子的“煞”是好看,我们体会到母亲的手巧,此时我们是否可以进行“煞”是什么样的语言训练。

四备:迁移训练。联系切身,拓展延伸。

1.由文中到现实,学生是否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2.拓展容量,我觉得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结合不同的学段,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和丰富起来,而读写结合训练时,小诗的体例如何编排才能不束缚学生,利于学生表达。将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植入教学之中是否妥当。资料显示,文中母亲非肖复兴生母,是否可在教学中做爱的升华?

3.回归类文,我们说像《花边饺子》这样的亲情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重的情味,而这类文章又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对于亲情类文章我们又有哪些处理策略呢?

4次网上备课经历了从整体——部分——细微——整体、由内及外的研磨过程,其间我利用QQ多次向舒老师和双城的刘正生老师请教处理策略,深刻领悟了走进文本(深入,把书读厚)——走出文本(浅出,把书读薄)的细读过程。

魔课(魔力的魔)

没有精彩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缘于多番网上研磨,我所执教的《花边饺子》一课在黑龙江省 “精英杯”特等奖展示会上获得最高殊荣——教学创新奖,该课教学纪实也在刊物上得到了发表。

我们说经过用心打磨的课,在从容与洒脱中尽显教师的底气和灵气,利于形成让学生沉浸其中的魔力课堂。有“魔力”的课,才算人课合一,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此时让我们回顾“摩课—模课—磨课—魔课”这4个阶段,正是一个教师从成长、成熟到形成风格的必由之路。回首自己的激情语文,此时我才深刻领会了当年哈尔滨市教研院果乃玉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激情澎湃可以让人感到震撼,但是,娓娓道来一样可以起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学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须要不断反思与修正。

三、林中风景独好

慢鸟先飞早入林,得益于网络教研的助力,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乡里的“异地异生”到区里的“育龙杯”,再由哈尔滨市的“翱翔杯”,到全省的“精英杯”。 2009年~2012年,我的二十余篇文章在《语文研究与教学》和《黑龙江教育》上公开发表,指导学生写的多篇习作在《提前读写报》上刊登,我连续两届被评为黑龙江省网络教研管理者特殊贡献奖 ,连续3年被聘为黑龙江小语网络协作组核心成员,省语委办“教科语文之家”UC教研管理员,网研经验《网络教研助我展翅翱翔》在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经验交流会上交流。2012年9月,经哈教院专家组考核,我被聘为哈尔滨市小学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成为在网络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的典范。

“细流纳海,累尘成冈。”从最初的毫无目标的徘徊,到因网络结缘的语文情结;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最终的团队合作。我的成长皆因“网络”的丰富而日渐成熟,直至成长为今天这个自信、向上的我。感谢“网络”带给我的一切,最后,还是用我的故事主题与大家共勉:慢鸟先飞早入林。

猜你喜欢
名师教研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9期)2019-09-28 09:51:00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7期)2019-08-01 08:48:24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15:29:41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