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潇湘雨》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2013-04-29 07:46李晨冉刘飞宇
关键词:社会因素朱安伤逝

李晨冉 刘飞宇

摘 要:元杂剧《潇湘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儒士富贵之后抛弃妻子这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提出了男子由于政治地位的改变而引起家庭破裂、女性悲剧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本中翠鸾与试官女儿两个女性形象的命运入手,联系现代社会,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思考女性如何改变命运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潇湘雨》;女性命运;社会因素;《伤逝》;朱安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58-02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又叫《潇湘雨》[1]。剧写少女翠鸾随父张天觉赴江州歇马途中因舟覆而与父失散,被渔夫崔文远收为义女嫁与其侄崔通。崔通中状元后负心另娶试官之女。翠鸾行至崔通住处,却被崔通诬陷为逃婢刺配沙门岛,刺配途中偶遇父亲,在己升任廉访使的父亲帮助下捉拿崔通,想要严惩为自己出气,最后在养父崔文远的求情下又与崔通重为夫妇,而试官之女则杯降为婢女的故事。明·孟称舜的《柳枝集》中说:“读此剧,觉潇湘风雨从疏棂中透入,固胜一首《秋声赋》也”[2]。《潇湘雨》运用大量感人至深、情景交融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崔通负心后翠鸾的不幸命运的同情,又通过对崔通趋炎附势、人格卑劣的刻画,表达出对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攀枝附贵、薄情寡义的深恶痛绝。

一、《潇湘雨》中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潇湘雨》中有两个女性形象,一是女主角翠鸾,另一个就是最后反替崔通受罚的试官之女。这两个女性最终都是悲剧性的。翠鸾经历了被夫抛弃刺配沙门岛,一路受尽折磨,虽然最后与崔通重修旧好,但崔通并未受到处罚反得到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岳父,仍是悲剧的。试官之女并未做什么歹事,还曾劝崔通善待翠鸾,最后父替崔通受罪被贬为婢女,也是悲剧性的。作者杨显之对二人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也启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首先来看主人公翠鸾,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政治、经济上无权,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因而,无权也无力掌控自身命运,常常成为了牺牲品。在剧本的楔子中,先交代了翠鸾与父失散,翠鸾有一段独白说:“……单留妾身在此怎了也?……若不是渔翁肯把咱思养,天那!这泼性命休承望。”在父亲生死未卜的情况下,翠鸾完全没有了依靠,失了主意。若不是刚好善良的渔夫,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就很难想象了。她没有去想应该如何寻找父亲,也没有想过自己如何生存下去,完全依赖于义父的收养,包括日后听从父亲安排嫁给崔通,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完全的安于命运。从这些就反映出古代女子的弱势地位,社会道德不允许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她们无力也习惯于由父母、丈夫做主。翠鸾被抛弃后,虽然也有反抗,努力为自己辩白,勇于斥责崔通的无情[3],但最后想到“若杀了崔通,难道好教孩儿又招一个?”封建礼教、社会舆论灌输给女子的是“从一而终”的思想,迫于无奈只能再和崔通修好,将满腹怨气转稼在试官之女身上,以试官之女沦为使女收尾。我们可以想象,在崔通认为“我伯父家那个女子,又不是亲养的,知他那里讨来的?我要他做什么?能可瞒昧神祗,不可坐失机会。”的情况下,只想着依靠权贵寻找靠山,对翠鸾毫无真情,又薄情寡义的诬她是奴婢,施行棒行发配沙门岛,还暗嘱官吏不留活口,父亲,一般的做官,偏他这等威势,俺父亲一些儿救我不得。”这体现出杨显之结局处理的缺陷性,反封建的局限性。却正是古代社会男高女低,妇女命运悲惨的真实写照。

杨显之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充分表现出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关注,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也展现出作者对女性的同情之情,让我们看到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无奈与悲哀,深切的打动着我们。

二、从翠鸾看元代女性的反封建及其软弱性

剧中的翠鸾有一定的反封建性[4]。被崔通抛弃后并不安于命运,而是勇于抗争,找到崔通的住所,严厉斥责他的负心,“我则待妇随夫唱和你调琴瑟。谁知你再娶停婚先有这个泼贱儿。……我只问你个亏心旬士,怎揣与我这无名的罪儿?”言辞恳切悲愤,深感人心,道出了许多同样有此经历的女子心声,充满了正义感。后来与父亲团聚之后,请求父亲帮助捉拿崔通,欲加严惩:“爹爹,他在秦川为理哩,若差人拿他,也出不的孩儿这口气。须是我领着袛从人,亲自拿他走一遭去。正是:“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这一段表现出翠鸾强烈的斗争性,反抗男子的负心行径,不甘忍气吞声,勇于惩治恶行。

这也反映出在元代爱情剧中,许多作者都关注到妇女命运悲惨的社会现实,并有了反封建的斗争意识。女子在对待婚姻爱情问题上有积极主动的反抗精神。敢于伸张正义,争取自主。这一点在翠鸾身上就得到了体现,是这部剧中最近步的一面。但作者在看到了这一现象,寄予主人公反抗不公的社会理想的同时并未真正找到解决的途径[5],最终在义父崔文远的劝说下翠鸾妥协了,放过崔通,又重结夫妇。这就体现出女主人公的软弱妥协性,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束缚,坚持“女不二嫁”的思想,这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是当时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造成的。要想摆脱礼教束缚,还要做更为长久的斗争。

三、探究封建社会女性情感悲剧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科举进士都是男子,女子则深居闺阁。因此,社会地位上,女子就比较低下,《潇湘雨》中最后是无辜的试官之女代替崔通受罚就是很好的例证,崔通停妻另娶令人发指,然而最终道德谴责牵连的却是曾经劝阻过他的试官之女,只因为试官的地位不如翠鸾父亲张天觉而无辜受罚。由此可见女子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只能靠父靠夫。

第二,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使女子婚姻选择上没有自主权。元代的很多杂剧,如《西厢记》、《墙头马上》等都对此进行了反抗,女主人公都是积极主动追求爱情,勇于反抗外力的。而《潇湘雨》中则反映出一些权贵希望通过儿女婚事,笼络新贵,巩固自己的权势,最后常造成种种婚姻悲剧这一现象。读书人士也受这些诱惑影响,一旦得志,便抛弃原来患难与共的妻子,另娶高门,寻求仕途上的靠山。这样一来,女子就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成为政治上的附属品。如崔通攀附试官,娶了试官之女,抛弃了翠鸾,和试官女儿也没有感情基础,完全是为了利益,翠鸾和试官之女都是包办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

第三,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独立,离开家庭、父母、丈夫就无法生存,传统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深深地桎梏着她们,使她们只能去依附男子。坚持从一而终、女不二嫁。因此,大多女性都只能安于命运,少有的一些反抗的,最终也为封建礼教、社会舆论所不容。就像翠鸾想到“难道教孩儿再招一个?”只能妥协,饶过崔通。

现代作家鲁迅在《娜拉走后》中也曾有过思考,女子有了反抗意识,勇于反抗了,但是在反抗之后他们如何生存呢?社会上没有给她们独立的生存之地,没有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反抗也必然无法彻底,必然会走向妥协。鲁迅的传记中提到的结发妻子朱安让我印象深刻。鲁迅和朱安都是包办婚姻下的牺牲品[6],而鲁迅则积极反抗,从不承认这段婚姻,只把她作为要供养一生的一份责任,是为母亲娶的妻子,自己则主动去追求爱情。朱安却正是封建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信奉从一而终,顺从命运,从不反抗,只一味的侍奉婆婆,讨好鲁迅,内心存在一点希冀,直到死她还说着:“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7]。鲁迅也拿她没办法,一旦休了朱安,并不是给了她解脱,社会的舆论,邻里的议论,以及朱安传统思想对她的禁锢,都只会将其送上死路,因而鲁迅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无能为力改变。

因而,种种社会原因,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的禁锢都使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反抗意识薄弱,反抗精神也不彻底,这就造成了她们自身的情感悲剧。

四、在现代社会下思考女性命运

要想解决封建社会长久以来对女性形成的桎梏和压迫,除了积极主动鼓励她们去斗争,像翠鸾和红娘,还要真正解放思想,摧毁封建思想的根基,为女性争取更加宽松、平等、独立的社会环境,提供公正的社会地位,才能使女性真正获得完整的独立,才能避免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女性自身也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

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就讨论了结婚之后,女性的情感问题。子君和涓生都是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自由恋爱破除家庭、社会的阻力而结为夫妻。然而结婚后经济的困难却使她们不断有了摩擦。涓生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的朋友圈、事业圈,思想上不断进步。而子君却完全投入家庭,不再追求进步,变得越来越世俗,使涓生心生厌情,最终接受不了涓生的离弃而走向死亡她们的婚姻也最终成为悲剧。这就给女子一个很深刻的警醒与思考,女性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独立的重要性,社会提供了合理、平等的地位,女性自身也要培养独立精神,摆脱依附男性的心理,取得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破除长久以来封建思想对女子的压迫与束缚。

在当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逐渐倾斜、转平,女性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和合理的地位。情感上、政治经济上都有了自主权,但仍然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造成女性悲剧。例如阎真的《因为女人》中展现的柳依依,自甘堕落、不愿奋斗,想要依附权贵男性,用青春的资本来换取优越的享受,最终造成情感上、命运上的悲剧,这正是一种思想上的倒退。诚然在生理上女性处于弱势地位,但在精神层面上女性不能自我看轻,自甘堕落,社会地位上已经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平等、自主,思想的解放也打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就要提高意识,和男性一样去拼搏奋斗。这样才能获得独立,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避免各类感情上的悲剧,命运上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参考文献:

〔1〕奚海,陈旭霞,等.元曲名家精粹——燕赵文化之燕赵元杂剧名著二十种选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奚海,陈旭霞,等.元曲名家精粹——燕赵文化之燕赵元杂剧名著二十种选注·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注释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周虑泉,杨佐义.中国文学史话——辽金元卷·《潇湘雨》中的崔通和张翠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陈静.鲁迅的彷徨与呐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7〕陈静.鲁迅的彷徨与呐喊·第六章——不幸的婚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朱安伤逝
鲁迅原配朱安:一只被遗忘的蜗牛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朱安:你的光环我的黑夜
勇敢的男孩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陆游羲皇情结形成的社会因素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