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网络引导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2013-04-29 15:10谭裕开
关键词:大学生建设

谭裕开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肇庆学院网络引导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网络引导作为肇庆学院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的革新典型,通过网络引导使学工干部和学生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视角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从社区文化建设的享受者转变建设者,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引导;大学生;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73-03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1]。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2];2011年4月,中国网民当选全球最勤奋的网民[3]。王宁指出中国网络民意表达与采集的时代已经到来[4]。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于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对于校园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处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网络引导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则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两者不谋而合形成一种新生的文化建设有机体,可以同时解决网络与学生社区环境问题。

一、概念解析

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是国外的社会学家提出的,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将其定义为:一定因素组成的共同生活的人群,人类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相互配合的适应社区的关系和相应管理机构,一定社区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成员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6]。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7]。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8]。社区文化本质与网络文化有基本一致之处,同样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各种各样的信息迅速充斥于虚拟的世界里,并影响到现实的生活。大学生的正处于思维成长期,人格塑造尚未健全,明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旦染上“网瘾”,后果就不堪设想。

网络引导是指针对某个体或群体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鉴别的引导,从而达到网络信息、资源被正确利用的效果。

二、肇庆学院以网络引导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是肇庆学院的办学理念,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的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之态度。围绕办学理念,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的革新

肇庆学院充分体现出求实、创新的精神,不仅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而且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索与革新。在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和完善制度保障的同时,还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网络引导,例如,开设学生之家、紫荆论坛、微博、QQ、飞信等互动平台,并安排学工干部进行引导。将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展、效果等情况,设立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利用网络信息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传达到学生终端。传统的宣传手段与网络宣传手段相结合,确保信息传递无死角,有利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和落实。

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在享受其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往往受到其伤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引导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网络引导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的革新,同样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网络引导途径的革新。两者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共同解决彼此的难题,有利于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视角的转换

如果只是居于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实行措施,很大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有悖于学生的意愿,文化建设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属性,也要求着肇庆学院学工干部在规划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之时,充分研究学生的内在属性与心理诉求,激发学生的内力,使其转化为建设学生社区文化的动力。

网络引导的途径,不仅仅是为了革新而革新的,更是为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充分研究学生心理,从学生视角去看待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去分析和践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切实做到社区文化建设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时时刻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某宿舍区学生在网络上抱怨冬天热水不热,学工人员当即了解相关情况,在给予学生明确答复之前,先利用网络引导争取大部分学生理解和支持,将已经激化的矛盾分化,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其达成解决协议,同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尽快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满意的答复。鼓励学生的使用监管权利,倡导其参与到学校建设与发展,为其转换角色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者的转变

思想自由是大学重要的精神,这也是肇庆学院一直所崇尚的。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度活跃期,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也容易对事物形成不完整的见解,因此,需要加强引导。网络引导正是源于对学生诠释自由的内涵,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自由思想,用于服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传统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者基本是由学工队伍组成的,其建设力度和效果是有限的。作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享受者,应该具有建设该社区文化的权利和义务。只有社区的居民才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是他们所需要的,应该怎么样去建设社区文化。要形成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转变。

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虽然是学生社区的成员,但其精力和时间大部分是耗费在网络社区上,对于现实社区关注度往往不高。因此,设立统一的网络社区,打造高品格的网络社区文化,并加以引导,有利于将其网络上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社区来。让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对于营造多元化、适用性强的社区文化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肇庆学院学工干部在紫荆论坛上,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着解读校园的想法,便以社区的名义建议有此想法的学生组织一场以摄影、绘画为表现载体的“印象校园”摄影和绘画展,并且社区提供场地、设备和经费,帮助其完成该展览。在社区学工干部的帮助下,学生还组织了对展览作品的投票环节,分为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两种方式,最后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此举尊重了学生的想法,给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更是促成了角色的转换——把学生从被动的享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将学生从网络中解放到现实中,帮助其学会正确利用网络,合理安排时间,创造学生个体与群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改善其交际能力。最后,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与自我成长的平台,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捧柴拾薪、建言献策,角色回归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人,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网络引导是建设新型学生社区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百度百科释义里,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9]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故此寻求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里,学生社区是大学生课堂的重要补充与必要延伸,宿舍社区已经不单纯承载着休息的功能,还囊括了学习、生活、实践的功能[10]。

(一)网络引导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网络作为第四种媒介,也是传播速度最快、最具影响力的媒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据研究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闲暇之余打发时间、娱乐休闲、拓展社交关系的重要媒介[11]。据初步调查,以肇庆学院学生为例,超过60%的学生有个人电脑,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同学约有80%。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面,潜意识逃避现实,孤立自己,与传统的交流和交际失去兴趣,致使其在现实世界里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

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世界里,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兴趣不大,常常让社区文化建设者束手无策。依托网络载体,以引导为导向,将大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通过网络引导,将网络社区的建设与学生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解决网络文明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的问题。有效的网络引导是学生社区文化所需要的,也是学生社区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

(二)网络引导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有许多途径,如:许平友提出的:加强物质文化的基础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12]。党渭平等认为:学生辅导员进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社区等[13]。这都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致使学生个体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独立体,以上种种外力的介入很难彻底解决其对网络的依赖感。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里,如果缺少学生,那么这个文化是毫无意义的。利用网络引导手段,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转化为建设社区文化的力量,不仅解决了外力无法渗透学生个体的问题,还有效解决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里,有利于其他文化建设途径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高参与率。

四、网络引导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强化思政进学生社区的教育效果

思政进学生社区一直是肇庆学院思政工作的特色之一,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传统的做法主要有:党政干部走访学生宿舍;辅导员走访学生宿舍;学生干部走访学生宿舍。

自从网络引导手段的介入,肇庆学院思政工作有质的发展与提高。学生与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开展轻松且深入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可以一人对多人,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强化了思政进学生社区的教育效果。

此外,网络空间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足够多的网络引导交流后,学生会逐渐认同和亲近老师,具体表现在具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从原本排斥和抵制转变为现在支持与帮助,对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二)使学生社区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普适性

网络引导不仅仅是思想引导,也有着思想的交流,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必要的肯定。其内涵赋予学生社区文化的多元性和可行性,自由思想相互之间的碰撞,势必会引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丽局面,并且代表着大部分学生的心声,在此环境之下的文化建设必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普适性。

在网络的引导下,社区文化环境变得更加活跃、轻松。在此环境下,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实践。但学生实践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想法,更是实现和展现个人的价值。学生的情感也有所依托,自然而然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解放出来,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网络引导让社区的大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到主动的建设者。角色的转变,不仅是行为的变化,更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争鸣,亦是大学自由思想的绽放。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文化价值的互换

有效利用网络,是指在种类繁杂的网络资源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获取自己想要的网络资源。由于大学生的明辨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未能及时意识到,抑或未能经受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降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甚至沦为网络的牺牲品。网络引导能够有效防止和遏制网络负面的信息对学生的侵害,也有助于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强化学生的明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利用率。

网络引导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高利用率的网络资源基础上,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学生层面着手构建高质量的文化体系,以网络优质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体系构建的坚实后盾,这有利于优质网络文化转化为优质实体文化,为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软实力的保障。

在网络优质文化的支撑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良性发展。另外一方面,受网络引导的影响,学生社区文化得到网络的广泛宣传和推广,也充实了高质量的网络文化。最终实现网络文化与实体文化的相互转换,互为资源,共同推动校园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胡锦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W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10-15/1049030.shtml.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08.

〔4〕王宁.社会管理十讲[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5(2):174.

〔5〕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回顾和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01-103.

〔6〕陈继生,卢亚君,赵建平.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4-47.

〔7〕〔8〕社区文化.百科名片[W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9493.htm

〔9〕有效.百度百科[W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1251891.htm

〔10〕李瑞.以品牌活动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4):177-178.

〔11〕中国期刊网.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WB/OL].http://www.chinaqking.com/%D4%AD%B4%B4%D7%F7%C6%B7/2009/32905.html.

〔12〕许平友.高校学生公寓社区文化建设新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79.

〔13〕 党渭平,邵兵.“五进社区”:高校学生公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26):430-43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