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2013-04-29 10:32郭建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中学语文答题

阅读自古就有“语文学习之母”的美誉,它能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基本素养。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如果把阅读说成是吸收和积累的话,那么写作则是这种根本前提下的抒发和表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群体而言,他们能够进行读与写的材料来源一般有三种,即课本读物、课外读物和自身的生活积累。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努力创设各类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多阅读、善思考、勤动笔”的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能力。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对此简要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到思考、提问,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古人说:“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与思、思与问”之间的联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文本资料的阅读之后,许多学生往往“无疑可质、无题可问”,或者所提问题没有深度、缺乏价值。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不会思、不善问”。

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良好习惯。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编排及其形式要求,一举打破了以文体或以写作知识为序的传统体例,更加凸现出人文性、整合性和选择性的显著特点,为教学活动以及应试高考创设了相当宽松的环境氛围。新教材由此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阅读与鉴赏”对写作教学的引导和促进;在强调“内驱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写作的个性化释放;在激发活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写作教学对过程的强化作用。有鉴于此,对学生勤于练笔和个性化写作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远离阅读和生活,只为写作而教学”。与之相反的是,我们要灵活设计教学情境,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勤于练笔、善于写作的良好习惯。

四、延伸课堂。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中学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五、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讲解王勃的美文《滕王阁序》时,笔者首先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出来,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音韵和谐;有的学生说,似乎看到了一个踽踽独行的文人形象;也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王勃的怀才不遇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笔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郭建富,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中学语文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