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诏令集》70年后归来

2013-04-29 08:30溪林
中国收藏 2013年6期
关键词:诏令底本藏书家

溪林

2013年暮春,一部经由八千卷楼旧藏的《唐大诏令集》从海外回到杭州。此书为清初藏书家、校勘家吴焯通篇批校题跋,又经许宗彦、丁丙、周大辅、沈曾植等数位江浙藏书家递藏、著录。翻开书册,朱墨纷披,藏书楼中的文人雅事也随之一一浮现。

校书达人的风雅与痴狂

吴焯(1676l年至1733年),字尺凫,号绣谷,又号蝉花居士,钱塘(今杭州)人。据《武林藏书录》载,吴焯“喜聚书,凡宋雕元椠与旧家善本,若饥渴之于饮食,求必获而后已。故瓶花斋藏书之名,称于天下”。吴焯校跋古籍的学问功夫,也十分了得,且存世稀少,故向为藏书家所看重。

这部《唐大诏令集》是现存保留吴焯手迹最多的一部书,也是对唐大诏令最早的研究。卷中有吴焯手书题跋30处,读来颇足玩味。以下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南华堂侧黄梅盛开,姬人拭方壶,濯以新水,插供几上。向晚燃三衢白蜡,余披阅此卷。小平朝次。”(第一百七卷)

又,“岁行尽矣,低窗竹屋,灯火青萤,时于此间得少佳趣。坡云是语,真乃冰雪胸襟,烟霞气质。吾辈纵不能到此境地,当此残年,风雪中篝灯拥炉,宵分未罢,亦是冷澹生涯中一种快事也。丙午小除夜。”(第一百三卷)

以上不过寥寥数语,足以于冷澹寂静中透出的快意,若非识得书中三昧之人,何能体悟如此深切。

当然,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在杭州这样的人文萃集之地,藏书风气之盛,在瓶花斋的“文人沙龙”中就可见一斑。在第一百二十一卷中,吴焯写道:“卷内错简,寻绎数十过方得补全,命侍史重书。中春花生日,招同栾城、樊榭、堇浦、小山兄弟瓶花斋集,出此编欣赏永日。”

这里提到的沈嘉辙(栾城)、厉鹗(樊榭)、杭世骏(堇浦)、赵昱(小山)俱为一时名流,又同为吴焯的同里密友,真当算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那么,能让吴焯在春暖花开之日,拿出来与诸友“欣赏永日”的这部《唐大诏令集》,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

解密《唐大诏令集》

“诏令”即民间所谓的圣旨,是以帝王的名义发布、并经文人学士之手的官方文章。这其中有不少“独家新闻”,比如《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中有一条“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记录了寿王妃杨玉环入道一事,其他史书中多未提及。

《唐大诏令集》共有一百三十卷,由北宋宋绶编,其子宋敏求整理,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元明清三朝无刻本流传,留存下来的抄本也都不完整。当前通行的中华书局排印本,被公认是最好的整理本,但与吴校本的底本相比,仍有可补者。如:卷四十一《册昌乐公主文》,中华本缺十一字,吴校本底本不缺。另外,吴本中“贞观”多作“正观”,乃避宋讳。由此可知,吴本与流通诸本实非一源,而且是依宋本抄录,颇具校勘价值。

为校勘此书,吴焯翻查了大部头史书如《唐文粹》、《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以及唐人文集,通篇批校、补抄不下数万字。在现存抄本中,经过校勘的仅有数部,而吴本应当是校勘最精的一部。从中我们见证了在“顾批黄跋”的朴学鼎盛期到来之前校勘学的一个高峰。

劫后幸存 名家递藏

嘉庆庚申年(1800年),许宗彦获此书,他不仅题写封面还将其著录在《鉴止水斋藏书目》中。许宗彦(1768年至1818年),号周生,浙江德清人,事迹见载《清代学人列传》,后移居杭州马市街如松坊,与瓶花斋相隔不远。许宗彦所藏多精善之本,然大半毁于太平天国,少数残帙被兵勇攫卖于市,后由丁丙买回,入藏“八千卷楼”,《唐大诏令集》即是其一,可谓万幸!

对于此等劫余之书,丁丙非常珍视,将其收入《善本书室藏书志》。首册卷首的扉页上黏贴着他手书的提要原稿一纸,另钤有鉴藏印多方。其中有一方“四库著录”印,还有几张夹签,上面注明了“钦定四库”的抄录格式。由此推知,此书应是丁氏兄弟组织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时所据的底本。

“八千卷楼”藏书后被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低价购藏,只有少量零星散出,《唐大诏令集》又一次成为漏网遗珍,被藏书家周大辅揽入怀中。这也是八千卷楼藏书迄今尚流落民间的少数几部善本之一,极为珍贵。

之后,这部书又为沈曾植海日楼所藏,《海日楼书目》著录。上世纪40年代,沈氏藏书散出,此书也随之流于海外。它的新主人没有留下任何印记,但一定是同样爱书之人,才能使它在70年后,完好如初地再度归来。今春,此书将在西泠拍场等待新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诏令底本藏书家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唐代初期的文学观念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善而雅、辞气衰:论东汉诏令的风格特征
温润如玉 悲悯和婉
——论汉文帝诏令的个性色彩
论大禹对中国古代诏令体式的建构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