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偏差、情绪心理偏差和社会心理偏差三个方面。而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个人原因。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求职心理问题 原因
一、 当代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求知走向求职,是其成长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求职环境时却表现的“无所适从”,而这种“无所适从”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不良的求职心理状态。至今,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一大焦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求职心理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考虑求职方方面面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大致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即认知心理、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心理。
(一)认知心理偏差
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自己的定位和对外围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1、自我认知的偏差
(1)自负:自负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严重脱离现实,用幻想包裹自己,好高骛远、自命不凡,浮躁虚夸、眼高手低,对就业的期望值非常高,择业时常常从职业的稳定性和无风险性出发进行考虑,并把工作城市是否繁华、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的标准,否则宁缺毋滥。
(2)自卑:与自负相反,自卑是过低估计自己实力而产生的一种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则使得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普通院校和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参与竞争的信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各个方面都不如他人;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不能适时地抓住就业的良机;缺乏主动推销的精神,不敢充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使自己陷入了不战自败后无业可就的困境之中。
2、外围环境认知的偏差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机构精简、高校扩招、学历
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总体结构不平衡。“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对这一外围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显得倍感压力,但却不懂得如何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情绪心理偏差
1、焦虑情绪
焦虑是个体面对变化的环境或突来的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情绪。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就业时,巨大的落差感和强烈的心理冲突使得他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出现了焦虑的情绪。他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困惑不已、烦躁不安,甚至整日忧心忡忡,严重者已经干扰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焦虑情绪的出现是影响就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淡漠情绪
淡漠情绪是个体在遇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次碰壁后就会产生悲观的心理反应,他们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抛弃了他们,从而逃避现实、缺乏斗志、不思进取、闷声不响、没有交流、减少人际交往、对世事置之不理。最终以至于情感淡漠、意志麻木,对什么都感到无所谓,完全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不参加任何招聘活动,放弃一切求职机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3、不满情绪
不满情绪是个体在达不到预期的期望值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情绪这种心理状况存在比较普遍,他们对学校不满、对教育不满、对政策不满、对设施不满、对同学不满、对朋友不满、对亲人不满,在他们的心理世界里充斥着无限的抱怨。而当这些抱怨升级为嫉妒,甚至是仇恨的时候,他们就有可能在求职的过程中通过报复的手段去宣泄内心的不满,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三)社会心理偏差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指社会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其观念和行为不自觉的向大多数人看齐的一种心理,即“大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的一种心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价值取向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这种心理的影响才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才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选择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他们常常觉得大家都去从事的具有稳定性的职业肯定是好的,也肯定是对的,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工作,而大家都不愿意干的稳定性欠缺的工作就是差的、错的,如私人公司、服务行业等的工作。但却漠视了工作本身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这样的盲目跟从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这也是现在有些工作供不应求,相反有些工作却供过于求状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指当个体发现自身与其具有极大相似性的参照对象在某些方面发生偏差时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因为被选为参照的对象与个体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偏差发生时个体的负面情绪就会在这种相似性中被无形放大,他们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被肯定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攀比心理主要发生在一些同等院校毕业且虚荣心比较强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这些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极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因为不自觉的和已经就业的同学的做比较而陷入思维的死角,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否定。
3、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个体总是把希望和成败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能自立、自给的一种依靠心理。依赖心理一旦产生,依赖的个体就会变得缺乏责任感、贪图享乐、想着不劳而获,从而不断丧失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造成人格上的缺陷,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从小的娇生惯养和自身的能力欠缺,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理所应当”的把自己的就业压力转加到了父母和亲戚身上,他们过分依赖家长的“关系”,不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谋求机会,而只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一旁等待“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二、 当代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就业模式转变
从198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以来,国家的就业政策也由先前“统包统配”的指令式分配模式转为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则由学生“自主择业”的自由式选择模式。就业模式的转变,在促进大学毕业生自立自强意识增强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求职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流动性和金本位。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激烈竞争、频繁跳槽、工资较低等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首要直面的现实问题,而这也正是他们求职心理问题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2、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改制、机构精简、结构调整、农民进城、下岗增多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吸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的容量不断缩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维持在70%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俨然已经上升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由就业难引发的来自社会、家庭、朋友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毕业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连锁的不良求职心理。
3、就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为明显的区域性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与之相对应,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这些不平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对过剩,而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却相对不足,甚至严重不足。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一边倒的趋向于选择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点。而当大学毕业生一窝蜂的涌入发达地区进行求职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由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上岗等现状带来的强烈反差感、不被认同感等心理压力。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二)学校原因
(1)高校盲目扩招
为了配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国策的实施,自2003年起高校开始不断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由2007年的498万增至699万,短短五年时间增长了近200万人。大规模的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性地急剧增长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需求却没有如此大幅度的明显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需求与实际大学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突出矛盾,他们求职就业的挑战、难度和压力也随之大大提升。高校盲目扩招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2)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逐渐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因此变得更加多样化。但是很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严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课程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和掉链现象。其中,课程的专业结构存在“因师资而设”的情况,而教学内容则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二者在具体的安排上完全置社会的需要于脑后。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专业供给度上还是从实践适应力上来看都“不应景”,他们在具体的求职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特色,突出的只有高于他人的就业压力。因此,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高校就业指导信息不对称
由于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当今经济的结构、层次、前景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了解的不够充分,致使高校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和极度的单一现象,而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则为高校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这样就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到处碰壁。如此的混乱状态很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当中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迷失未来的前进道路,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个人原因
1、就业观念传统
受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统治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不断被广大社会群众所认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如此。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到相对偏远的地区,在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里打拼,成为一名普通的职工,得到微薄的收入”这种就业状况是不会被广大社会群众和大学毕业生本人所接受的。这样传统的就业观念势必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求职现实的时候出现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综合素质不佳
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佳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主要表现在学业不精和能力欠缺两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笔试和面试环节,而很多时候他们无论在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工作要求,这样就会失去很多自己满意的就业机会,无形当中给自身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压力。久而久之,压力不断堆积,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大学生就业心理内涵及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1,(14).
[2]李祥飞,张再生.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的满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2,(2).
[3]童辉杰,杨雅婕.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分析[J].心理研究,2011,(5).
[4]王玉云.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的和谐发展[J].科学导刊,2012,(1).
作者简介:闫莉莉(1986-),女,汉,陕西子长人,教育学硕士,延安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