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林
摘 要:练习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巧用提问法可使练习评讲变得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宗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习题课;提问;课堂效率;义务教育
物理练习是知识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教学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练习才可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问法是讲评练习时必需用到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初步探讨如何用它提高初中物理练习教学的效率。
一、 初中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检查教学成效。
2.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定向思维到发散思维的提升和转变。
4.帮助学生将物理理论运用于实际,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5.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6.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 关于提问法的一些基本认识
提问行为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1. 发问
(1)设置问题的方法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符合当时所有的情境
③有还转的余地
④复杂的、难度较大的内容,设问要有层次
2.候答
(1) 候答技巧
① 叫答前,等候3-5秒。
② 叫答后,被问学生没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
③ 必要时合理缩短候答时间,及时采取理答行为,防止等候时间影响课的连续性。
3.叫答
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的基本原则。
4.理答
(1) 理答技巧
①对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要表示肯定,后做进一步解释,或追问一个问题。
②对错误的回答或不回答,要找出症结,及时采取措施,如降低问题难度。
三、根据题型,结合案例,分析方法
1.实验设计题,需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完成给定任务,能培养观察、实验和创造能力。
(1)例:探究斜面机械效率时,某生猜想“斜面的倾斜程度与其机械效率有关”。
①要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除长木板和木块(如图1所示)外,还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②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木块,使其做
运动。
③验证以上猜想,需控制不变的因素有: 。
(2)教学片断
师:本题实验目的是?
生: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师:正确。回顾机械效率定义。
生: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师:该实验中,有用功指?
生: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师:总功呢?
生:拉力所做的功。
师:形成额外功主要原因是?
生:木块与木板间的摩擦。
师:分析很透彻。要测量斜面机械效率,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生:物重G和高度h;拉力F和斜面长l。
师:因此需哪些测量工具?
生:测力要弹簧测力计,测距离要刻度尺。
师:有逻辑!实验中,应怎样拉动木块?
生: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此做法的目的是?
生:使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便于测量拉力及计算总功。
师:思维很缜密。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还有?
生:木板的粗糙程度、木块的重力等。
师:因此实验中应用的研究方法是?
生:控制变量法。
师:很好,请坐。
(3)点评:实验设计题是初中生的软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较高难度的题型,选择中上层次的学生为宜。发问时,教师根据题目难度和学生层次,将题目分解成一个个相关联的小问题,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探查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理答用语相对中肯、简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提问方式过于单一,趋于单纯的师问生答。若能适时地让其他学生们总结正确答案并填入题目空白处,有利于吸引较低层次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此类型题,不至于使他们有“陪坐”之感。
2.综合计算题,需运用较多的概念、规律和方法,有助于把各部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加深理解,主要作用是发展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1)例:某预防校园踩踏事故的压力传感报警装置,当停留在楼梯弯道处的人流对地面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电阻式报警器R0即发出报警信号,其工作电路如图2(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4.5V不变,报警器R0的阻值恒为10Ω,压敏电阻Rx随所受压力F的变化图象如图2(乙)所示,当电流表示数为0.3A时,报警器R0开始发出报警信号,求此时:
①报警器R0的实际功率; ②压敏电阻Rx的阻值;③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F。
(2)教学片断
师:分析图2甲图电路可知?
生1:R0与Rx串联,电流相等。
师:第一小题求什么?
生1:R0的实际功率。
师:求电功率的公式有?
生1:P =■,P = UI,P = I2R,P =■
师:很好。你选择的公式是?
生1: P = I2R
师:说明理由。
生1:已知R0的阻值,依电流特点,可知通过R0的电流大小。
师:很好,请板书这小题的计算过程。
生1:(板书)P = I2R0=(0.3A)2×10Ω=0.9W。
师:第二小题求什么?
生2:Rx的阻值。
师:计算电阻,最早学的公式是?
生2: R =■
师:公式中哪个条件已知?
生2:通过Rx的电流大小。
师:Rx两端的电压怎么办?
生2:根据U=IR先求R0两端电压,再由串联电压关系求出Rx两端电压。
师:好,请根据刚才的思路将计算过程板书。
生2:(板书)U0=IR0=0.3A×10Ω=3V,
Ux=U-U0=4.5V-3V=1.5V,
Rx=■=1.5V÷0.3A=5Ω。
师:这小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3:有
师:说说你的思路。
生3:可先求总电阻,再求Rx。
师:嗯,再具体些。
生3:已知总电压和电路电流,先用R=■求出总电阻,R0大小已知,再由串联电阻关系求出Rx的阻值。
师:分析的真棒,请板书此解法的计算过程。
生3:(板书)R=■=4.5V÷0.3A=15Ω。
Rx= R-R0=15Ω-10Ω=5Ω。
师:大家平时做练习,应有意识地尝试一题多解,锻炼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第三小题的解题关键是?
生4:图像。
师:说说乙图的含义。
生4:横坐标是F,纵坐标是Rx,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说明压敏电阻阻值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师:理解到位。如何求压力?
生4:由第二小题可知此时Rx等于5Ω,在图像上可找到对应F大小是10N。
师:请板书这小题的结论。
生4:(板书)由图象可知,当Rx为5Ω时,其受到的压力为10N。
师:感谢几位同学的共同努力。
(3)点评:力学和电学综合计算,需学生熟练运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有解读图像的能力,信息量大,与实际技术的联系性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教师分析题目特征后亦采用分层解析提问法,效果良好。亮点有:①根据每小题的难度不同,采用分题分人的方式,既不会使单个学生答题过度疲劳,又分层次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②鼓励用多种思路解题,促进学生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③第三小题,不是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先间接复习读图像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薄弱之处。
(4)需改进处:①引导学生对比生3与生2的思路,归纳“分析法”和“逆推法”,使学生们学会方法,举一反三。②注意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③分析题目时,利用题设情境,增强学生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只有坚定“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练习评讲时的问与答,才能用活提问法。善用提问法,有助于教师及时反思并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初中物理练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林志琳.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