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试题引领功能 回归“纲、本”求发展

2013-04-29 09:37:36王杨春
中学理科园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导向作用启示试题

王杨春

摘 要:随着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凸显其功能和价值。本文结合今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就如何依托“纲”、“本”抓好基础、做好学科内综合、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复习,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试题;能力; 启示;导向作用

分析今年的福建高考化学卷:整卷试题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对考生进行了全面的考查,有利于导扬高中新课程理念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

1.突出基础考能力,有机渗透学科思想

试题突出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原子结构知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化学反应原理及化学实验基础等内容。在全面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电离与水解、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化学实验探究等主干与核心知识内容作为考查的重点,有梯度地考查不同层次能力。同时在试题中有机渗透了微粒观、转化观、数形结合等信息转换思想、分析与推理等能力的检测。

2.突出学科内综合,关注主干知识的有机融合

试题的命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考查主干知识,于基础考查中凸显学科内综合。祥见表1。

3.试题情景真实简约,图、表信息丰富,体现了试题的选拔性功能

今年化学试题的命制文字凝练、表述明晰、图示简洁、结构严谨。试题摆脱就知识考知识的狭隘命题观,代之以联系的、开放的思想引导考生思维,大多设问直奔题旨,简明扼要。试题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试卷中图表、图形较多,需要考生现场读图、分析并提取信息,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如第12、23题考查了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5题直指问题探究与实验探究的基本素养,综合考查考生分析、归纳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整卷试题通过设置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处理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及探究的能力,体现选拔考试中以思维(理论)和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多元学习能力的考查要求。

4.强调基础实验,注重实验探究考查

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探究题,在化学试卷中占较大的比分。考生难以事先通过模拟而练习到,所以实验题已成为化学试卷中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分析今年的化学试卷中的化学实验题:如第10题其内容主要涉及分液、鉴别、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气体检验;第25题内容虽不源于教材,但立足于实验基础知识、原理及方法,从简单的实验操作到实验探究中的方案判断、问题分析、定量计算等。试题构造合理,较好地考查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实验试题充分体现了有利于认真动手做实验,并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考生。

5. 注重化学用语测试,综合考查学科素养

试题除了本身呈现大量的化学用语,要求考生会读懂和识别、运用外,同时还对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化学用语书写考查,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书写测试,有效测试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测试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试题启示

通过对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守纲、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如何关注试题的引领功能,回归“纲”、“本”求发展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策略。

1.加强“双基”复习,乃是高考复习之本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基础。新课程并不排斥“双基”,更没有削弱“双基”,反而要求重视和加强“双基”。高考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以课本、大纲和考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能力。如近年高考试题设计使用化工生产流程做考查载体,呈现工艺流程图的试题。为了提高这类试题的应答技能,不少教师在总复习时花了大量时间做大量的所谓“化工工艺流程题”,补充讲解许多化工工艺流程知识,往往适得其反,削弱了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复习。因此复习时要切实改变观念,把教学的重心从“一味增加新知识,新信息,搞题海战术”转移到“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深刻把握化学学科的概念、原理”上来,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2.抓住主干知识,整合好“模块”和“学科综合”的关系

化学课程标准实施模块化设置,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内容上有各自模块的特色,同时不同模块实际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渗透。高考试题充分考虑了模块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了融合,将问题置于真实情景中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试题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模块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模块间的融合和学科内的综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高层次的综合能力,为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复习时,应抓住主干知识这一主线,将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有机渗透化学理论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的复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实验教学,解决好“做实验”与“会做实验”的关系

高考试题加大了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试题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考查考生是否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要素,是否具有正确的元素观、转化观、守恒观、定量观、能量观,能否运用这些基本观念分析、认识化学问题,理解科学的本质。这对于纠正中学化学教学长期以来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病,起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应认识到实验教学不能只是帮助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把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仅局限于提供化学变化的直观感性材料和提高学习兴趣上,不能忽视实验方法、科学方法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而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去了解物质变化的奥秘、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科学的本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时不能只是照方抓药,应帮助学生理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样做等。在完成考纲要求的21个基本实验上,还要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领悟、实验过程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实验改进等能力的训练。复习时,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品质。如对“铁及化合物”知识复习,可设计这样两个实验。实验1:探究食品保鲜剂——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 H2SO4、3% H2O2、6 mol/L HNO3、0.01 mol/L 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 KI、20%KSCN、蒸馏水。

实验2:Fe3+与S2-的反应产物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已知:Ksp=1×10-88, Fe2S3+4H+=2Fe2++S+2H2S。结合实验分析探究FeCl3溶液和Na2S溶液互滴时可能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以上两个实验结合了学生已有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探讨产生不同现象的可能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训练了探究思维,提高了探究能力。

4.强化信息素养,落实好“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养成”的关系

考试说明规定学生要具备“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其中明确指出“能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为体现这一能力目标测试,高考试题素材来源超出课本范围,题中信息不仅包括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高层次的合成反应,还包括了新型的研究方法、新的工业生产过程以及新的应用。同时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包括文字描述的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物质参数表格以及转化流程、反应装置等。这样的试题由于信息的隐蔽性、陌生性和复杂性对考生有很大的挑战性。试题的测试不再是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复述、再现、辨认,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把学生从“读书——记背——应试”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到“立足于问题的实际情景、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推理、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应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图、表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进而得出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化学课本中的图、表、流程图、拓展视野等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图、表、插图,学会从中捕获有效信息。

5.强化化学用语书写,认识好“表达”和“学科素养”的关系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加大了对化学用语的测试,测试要求考生能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象等表达,并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化学语言运用和表达交流能力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但测试的结果,得分率很低。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书写不规范、表达不准确而导致失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对概念、原理的形成没有认识到位,二是对化学用语书写技能不够熟练。因此如何深入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双基教学的关键。如:为了把氧化还原反应学深学透,就要从6方面(①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②提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③标出反应中的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④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⑤明确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⑥定量地分析出起氧化作用或起还原作用的物质及其物质的量)来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有关定性和定量知识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方法,从而正确地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总之,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推进,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的立意、测试内容、试卷结构、命题特点逐渐明晰。试题命制既关注考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又兼顾到促进中学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促进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这对中学化学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顾铁军.重视基础考能力,回归课本求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8-9).

猜你喜欢
导向作用启示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日本娱乐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新形式下研究生会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导向作用的实践与探索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