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例会莫忘“非事勿扰”

2013-04-29 00:44贾宪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研组会议校园

贾宪章

眼下,许多校园在大谈特谈“高效管理”、“有效课堂”、“高效校园”的同时,又慢条斯理地、乐于僵化地、不求时效地醉心于“例会管理”,将其误读为“例行之会”、“例行之事”,完全忘却其“非事勿扰”的原则,有事无事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占用教师们本已十分紧张的时间。如此“例会”当然无法跟上校园里各种改革活动的“高速度和高节奏”,也严重制约着其他工作的开展,也早已成为教师们格外渴望解决的“一种负担”。

一是“旧事长扰”的“老腔调”让教师们无法弄清“轻重缓急”所在,除了疲惫也就只剩下反感。每位领导轮番上阵,真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那都是过去的事,总让人感觉这会可开可不开,参加不参加一个样。二是“无事总扰”的“老套路”让教师们无法产生“参与其中”的兴趣,只会觉得无聊,产生抵触。这样的会议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条条框框,你讲一讲近期收获,他读一读感悟文章,有时甚至就是读一读人手一份的“每周工作安排”。三是“非事而会”的“老把式”让教师们无法理解何谓“以人为本”,只会徒增教师们的心理负担。例会大多安排在下午放学前,这时教师们或者心揪着打扫卫生的学生,或者惦记着来访的学生家长,或者想着幼儿园等着自己去接的孩子……与他们心急如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例会上有些领导东拉西扯、有头无尾的发言,有时仅仅点名就要花费半天时间,更有别出心裁者为例会还加入了“名曲欣赏”环节……

学校工作无小事,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校园例会必须时刻牢记“非事勿扰”,让教师们从会议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

首先,例会召开前莫忘“非事勿扰”,尽可能精简次数。一是创新“一对一”安排和指导的方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要有点事情就想着例会,有点问题就念着例会,而应养成现场安排和指导的习惯,多到教研组、课堂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因事进行“一线安排”、“一线指导”,既可提高效率又不干扰他人。二是创新“面对面”检查的做法。可以利用开例会的时间把管理人员集中起来,深入到具体的部门、班级、教研组,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鲜活的管理信息,及时进行面对面的检查和规范。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时机,根据出现的问题与具体部门、具体人员“面对面”,近距离点出问题症结,指明规范范围和努力方向。

其次,例会过程中莫忘“非事勿扰”,尽可能精简时间。一是非开不可的会议应注意提高“说事水平”。既要求减免不必要的会议程序,直指会议主题,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安排好相关工作,增强会议的灵活性;又要求发言者必须精心备“会”,定时间、定内容、定目的,注重增强发言的生动性、新颖性和吸引力。二是已经召开的会议应注意反馈“议事效果”。注意借助不同的方式方法去了解一线教师对例会的意见,弄清他们的真实感受,及时对例会的“议事方式”进行改进,在还原其应有的校园职能的同时,也从细节处给教师以体贴和关怀,让冰冷的制度民主化和人性化。

再次,例会规模上莫忘“非事勿扰”,尽可能精简人员。一是只让“与事有关人”参加例会。许多学校动辄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例会,可与事有关的却只有一部分人,这就会让其他人“云里雾里”的同时,产生各种怨声。所以,开例会应注意主题,组织和这一主题相关的人员参加,增强会议的针对性。二是创新“即时办事方式”简化例会。现在校园信息平台不断得以拓展,一些所谓的例会内容,可以发送到学校的网站上、具体教师的邮箱或者手机里,安排、指导更便捷,警示、规范更及时,批评、激励更有力。

校园例会莫忘“非事勿扰”。管理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管理规律,创造性地提升例会的校园职能,才有可能让其成为高效管理的“润滑剂”和“加速器”。

猜你喜欢
教研组会议校园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通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