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宇
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要求各地学校、幼儿园都要制定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要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和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教育部要求每一所学校、幼儿园都要制订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提倡小份多次管饱的文明用餐方式。各地中小学还要开展餐饮消费、办公用纸、家庭用水等情况的社会调查,到节粮、节水、环保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基地参与体验活动,城市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
中小学要编制学校年度节约计划,推广使用节能的照明、采暖、电教等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细化勤俭节约条款。各地要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此外,各校要制定详细的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
此前的一个时期,我国举国上下反复强调要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教育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可是反观我们的教育界不节约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办公室、教室空无一人却空调大开;食堂里就餐时间过后,洗碗池附近堆积着整桶的馒头和米饭。家庭教育中更是不必说,父母抱着“穷什么不能穷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有求必应:开学之际“疯狂采购”电子词典、笔记本电脑、MP3等“高档文具”;才买回来的衣服、文具,稍有瑕疵,眉头都不皱便弃置一旁……浪费已成为习惯,让人很痛心。
自古以来节俭便被称作“传家宝”,视为中华传统美德,怎么到了现在却给丢了呢?反观国外,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八九岁起就开始“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 家庭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要理性,父母自身必须做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必须从小处、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上开展节约教育,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做起,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不剩饭、不丢东西、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同时要坚决纠正“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错误观念,从勤俭节约的层面认识到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生活艰辛的体验,就无法真正理解勤俭节约的内涵。
在日本,父母会不间断地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挣零用钱,并且精打细算,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向别人张口借钱。日本学生从小就知道生活之不易,所以他们在高中前很少拥有零花钱,更不会无节制地乱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去校外打工挣钱。
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华人们继承了祖先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好传统,在当地成了富翁,但是他们仍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德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相应的家务活。最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带孩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其劳动生产、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另外,家长会给孩子讲解如何使用节能家电,从小让孩子明白现代家用电器通常都比老款省电,不同品牌的电器在能耗方面会存在显著差别。他们会教育孩子在购买电器时从电器上的欧盟能源标签上来识别是否省电。另外让孩子们明白待机状态也会耗电,所以他们从小就能做到日常生活中不用电视、CD机、电脑和其他电器时随手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及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其中有1/3是孩子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
在比利时,孩子从8岁开始每周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一定的零花钱,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学会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进而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二、 学校
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国外非常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节约教育,以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材是进行节约教育的天然载体,在教材中渗透节约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新加坡小学阶段所开设的“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等课程向学生灌输着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勤奋质朴等观念。印度尼西亚小学教材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确立价值观和优秀品质”,其中一项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节俭及热爱劳动精神”。
在英国专门制定了《公立学校德育大纲》,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规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比如小学五年级学生要接受三种节约教育:一是合理分配金钱,不铺张;二是养成惜物的品质;三是避免各种奢侈性消费。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要开展两种节约教育:一是学会理财,养成储蓄的好习惯;二是懂得烟酒不仅对身体构成危害,而且还耗费大量金钱。以此类推,不同年级都有适合孩子年龄特征与理解接受能力的类似规定及要求。
日本学校也强调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段等特点来开展节约教育。《日本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围绕“爱惜钱与物”“爱护公物”等内容开展节约教育,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则注重“有节制地生活”的教育。初中生和高中生则要侧重培养他们自觉的节约理念,养成节约的习惯。
除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外,国外还非常注重在行为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西方国家的学校也会给学生订做校服,当孩子因成长而无法再穿时,家长会拿着这些校服来学校参加校服交换会,从高年级学生家长那里换来适合自己孩子穿的校服。这种的物物交换不仅可以给学生家庭节省一笔开支,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物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节约意识。
除校服外,不少国家还在课本的循环使用上做文章,以此推动资源节约。特别是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早已深入人心,并变成了实际行动。
在美国实行教科书无偿借用制度。
在美国,教科书实行无偿借用制度,其所有权属于学校,是随着课桌椅一起编号的。学生在学期开始时从学校借课本,等学期结束时必须把课本归还学校,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如果课本丢失或者损坏,学生要予以赔偿。这样,一本教科书至少供8个学生先后使用,有的数学课本甚至被10个以上的学生使用。每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
美国教材之所以能循环使用,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多年来基本不变。当然,为了避免使用过时的教科书,许多州每隔几年也会对教材进行修订。一般情况下,每本教材的使用寿命为3~5年。政治、历史等课本的使用年限稍短,物理、数学、化学等课本则相对较长。美国中小学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分科不分册”,学生们使用的课本都是硬皮精装彩印书,印刷精美,纸张厚重结实,经过几届同学使用后依旧整洁如新。在美国各州和学校制定的学生手册中就有关于教科书的条款,这些条款清楚地要求持书学生在使用期间爱护书本,必须对课本负责。如果学生由于使用不当使课本受到损坏,那么该生在进行赔偿和罚款之前不得再次借书。如果需要对原有课本内容进行修改或更新,美国的教育部门常常会在原来的课本中增加印有新内容的活页。
课本循环使用既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又为家长节约了教育开支,减轻了家长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自觉树立起节约意识。
在英国,教科书循环自觉自愿。
英国政府没有就教材回收再利用作出明确规定,但为了节约纸张、保护环境、降低教学成本,英国中小学普遍实行课本再利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教科书回收再利用在英国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不但普通学校参与其中,就连包括中文学校在内的周末学校也坚持教材循环利用。英国还有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旧课本的买卖,为课本的循环使用提供了方便。
中小学自觉实行课本的循环利用与英国广泛开展的环保宣传是分不开的,社会各个方面对此非常重视。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广播公司(BBC)2003年曾推出一项名为“教科书回归”的比赛,有550多家学校参与了此项活动。许多学校还献计献策,想出回收教科书和图书最有效的方法,活动还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据英国教师联合会网站公布,回收到的年代最久的一本图书是在28年前出版的,捐赠最多的个人一次捐出了23本图书课本。
在澳大利亚,课本是公有财产。
在澳大利亚,课本则同桌椅板凳一样属于公有财产,归学校所有。新入学的学生拿着老师给的书目和自己的借书卡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期末归还,供下一届同学接着借阅。对澳大利亚的老师来说,图书馆、网络、报刊乃至公共场所、动植物园都是学生们收集资料、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只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澳大利亚的教科书很少包书皮,因为为了延长寿命书本做得很结实。教科书“公有制”不仅节省资源,而且教科书“公有制”下的学生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生们都知道,教科书不能随意乱画,即使做笔记也要用铅笔,因为下一年级的同学还会使用。书被严重损坏了,必须要赔偿,因为这是规则。
三、 社区
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国外特别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配套,建立一个对青少年进行节约教育的立体网络。
在我们的近邻韩国,环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句口号,更被当作是一项行动、一项全民行动。它没有轰轰烈烈地高调运作,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处。韩国学生每天用的筷子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长度是中国筷子的2/3,小巧精致,每根都是长方体。据说这样设计更节约材料,也能克服材质光滑夹不住东西的缺陷。相对于传统木质筷子要耗费大量木材,细菌易繁殖,筷子易变黑、易磨损,不锈钢的筷子不易磨损,易于清洗和消毒,让使用者更有安全感,也能在潜意识中灌输节约的观念。
另外,相对于我们中国的易拉罐饮料容量基本在355毫升,韩国的基本上都低于300毫升。有研究表明,在非运动状态下的东方人,特别是女性和儿童,很难一次喝完355毫升的饮料,而碳酸饮料开盖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味,在无形中会造成浪费。从喝饮料这件小事中孩子们又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节约教育。
在韩国,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其实也是一种节约。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高效率才能带来高收益,而节约时间是最大的节约。同时,货币制造的成本很高,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耗(尤其是纸币),使用起来又不卫生,回收与销毁的成本也非常高。而信用卡(包括借记卡)的使用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也方便持卡人对个人资产及信用级别进行有效管理。
国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建造各种类型的生态节能住宅。节约能源是生态住宅的首要要求。如德国有一种零能量住房,所需能量100%靠太阳,房屋白天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则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采用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的聚乙烯混和制作成了垃圾住宅,其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使房屋更坚固安全,还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英国的苏格兰人将水泥灌入轮胎制作成高密度的橡胶砖,而木头覆盖羊毛就成了具有防雨效果的屋顶,由附近的风力发电机提供电力,这种“世界上最环保”的房屋不但没有给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造价也非常低廉。孩子们不仅单纯地在如此环境中生活,还会受这些节能建筑的启发,开启思维,为完善这些新的节能住宅献计献策。
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在全社会都倡导节约的今天,可以说,节约已经提升为一个人的人格高度,是文明人的标志。节约教育需要正确价值观念的浸润,需要长效机制作保障,需要发挥全员智慧,需要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力量作支撑。节约的思想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使其成为大家为人处事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 朱永康.中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 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