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2013-04-29 00:44嵇朝阳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意义

嵇朝阳

【摘要】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诵读可以丰富知识,扩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然而,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勇于发现目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新课改形势下将诵读更深入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意义;策略

“语文教学的理论,归根到底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学会听话和说话,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这是钱梦龙先生道出的语文教学最平凡却最真实的内涵。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却也不能忽视传统的诵读的魅力,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应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应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这和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相统一的,而语文教学要达成这些目标,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而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1、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诵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益处。语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接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有关资料研究证明,人的各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

诵读之所以能培养语感是因为诵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表现作品内涵的必要手段。诵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书面语言由眼睛感知,然后反映到大脑,大脑再对感知到的书面语言作出分析、思考和判断,并产生感情体验,接着口将经过分析的书面语言和情感体验转化为有声语言,这时耳加入进来,负责感知有声语言的声音符号和听觉形象,最后再由大脑辨别诵读正确与否。

此外,由于诵读本身具有音像性和再创性的特点,学生多次诵读便可熟悉文字的音律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技能,同时也与文本对话,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解放学生的口与脑,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自我的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在再创造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2、诵读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效积累文学素材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学生知识的考查面也越来越广,例如,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就有这样的小题目:“请写出张爱玲的一部小说代表作”、“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等。这些试题无疑都对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要求,而对于我们苏北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再者,从小所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在客观上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没有忽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工作。而如何才能避免学生的抵触感,让他们快乐而轻松地积累素材呢?诵读不矢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成功的诵读可以使学生被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使他们在不可抵挡的美感之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情感和美感的载体———文本本身。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督促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3、诵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苏北的农村高中,许多学生害怕当众发言,仿佛是越长大越胆小,上课时常因害怕老师提问而紧张,即使回答问题声音也普遍过低,有时甚至像蚊子一般,对即兴发言更是难有驾驭能力,往往只言片语不成句子。要解决这些问题,诵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的要透彻的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的多。”学生会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到大声说话的感觉或者熟悉相关素材,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会顺利得多。

(二)能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审美能力、高雅情操的获得绝非学生一朝一夕可完成,高中三年的时间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空间,长期的良好的诵读锻炼一定会起到让人意想不到效果。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都已经趋于成熟,却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极需加以塑造。他们的性格特征多种多样,他们的心理世界也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亮丽,有的暗淡……而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而语文教学中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诵读足以体现语文学科是一门有灵有肉的人文学科。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通过诵读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苏教版的高中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文学经典名篇,在诗词中有苏东坡雄健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李清照温婉柔情的《声声慢》,有古代诗歌瑰宝《春江花月夜》,又有近代毛泽东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长沙》;在散文中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祭文名篇《祭十二郎文》,又有近代作家老舍先生质朴平实的怀旧经典《想念北平》……这些文章或喜或悲,或深沉或洒脱,或豪迈或哀婉,或催人奋进或满腔悲愤,每一篇作品都承载着写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作为心智尚需发展的中学生,在诵读经典中与古人对话,与名人名家对话无疑会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增强他们对民族气节、人世间人情冷暖、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有助与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鲁迅先生也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的确,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朗诵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抑或散文的音律美,更主要的是学生可通过文字和声音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意美”,这种在历史文化、民族情感、高雅情操、审美能力方面的收获是教师的讲解远远不能企及的。

此外,学生在获得这些独特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会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往往对学习有一种畏惧感,绝大多数学生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或教师的鼓励家长的鞭策促使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但这从某种意义来说确实是一件比较无奈的事情。然而,语文课堂上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等都会让学生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并且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丰厚的收获。因此,诵读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教学方式绝不可遗弃,反而应当与新课改的理念有机地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诵读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师生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诵读的功效?又如何将传统的诵读与新课程的理念有机地融合呢?

(一)诵读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宣告其存在的纪念碑,而像是一部乐队总谱,只有读者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色的动人交响。教师的职责只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并给予学生以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然后放手让他们深入文本世界,用自己的心智去体悟、解读作者用文字向世界的庄重告白,而不能越俎代庖,把阅读课变成教师自我的宣泄和表白。具体而言有以下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多样的诵读方法

个性介入阅读活动并充分展开的实质,就是读者主体性意识的自由张扬。在课堂上教师除了高水平的示范朗读,还应该设计小组内部诵读、小组诵读比赛、全班齐读、学生个体诵读等形势,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体,如戏剧、小说等还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诵读,或进行小组间比赛,这样学生既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参与,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语文课堂应是眼、口、手、心等共同参与的过程,而多样的诵读方式既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长远来看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2、通过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性的内容解读。对内容进行多元性解读是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如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就是对内容解读多元性所提出的要求。这些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精彩,也许与老师甚至某些专家的见解相左,但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以重视。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是提高诵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虽然高中生大都接近成年,身心发展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对老师怀有尊重感和崇敬感,而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更会让学生心怀敬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示范力量会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要提高整个班级的诵读教学的水平,教师要从提升自身诵读水平开始。教师有了较高的诵读水平,用自己的诵读来打动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是再好的录音也达不到的。

笔者本身就是诵读的擅长者和爱好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对教师诵读示范的力量深有感触。例如,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上有一篇散文《西地平线上》,该文章作为苏教版新课改观念下的一篇选文,非常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即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教学时,我特意在网上精心挑选了一段色彩比较神秘的音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一次示范朗诵,伴随着合适的背景音乐和我声情并茂的诵读,罗布淖尔荒原上的那种死寂、肃杀、恐怖的氛围立即弥漫了整个教室,仿佛就在一瞬间,大家又在激昂热烈的气氛中看到了壮美的、让人惊叹的落日,一种生命的辉煌的大美顿时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结束时,教师里留下的是学生们的阵阵惊叹,他们的尝试欲和表现欲也在此刻被唤醒,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又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试想,学生在这样的班级长期学习下去或许会形成非常浓烈的诵读氛围,从而更好的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现在,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许多教师也习惯了播放网上下载的音频资料,这固然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好方法,但试想,倘若教师自身来完成这一任务又会在学生中间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对同一篇文章,诵读方式的不同是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紧密相关的,不同文章对不同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人固然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对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的学生读得慷慨,有的读得悲愤,他们的诵读都有可取之处,教师可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并给以适当的点拨,以使其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准确。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作出即时的评价,但评价应在赏识性原则的基础指出其不足,显示出水平的层次,在发展个性原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促进学生诵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总之,诵读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瑰宝,也是新课改形势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它在积累知识、提升素养、审美体验、培养情操乃至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在探究其具体教学策略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胡义儒《诵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研究》(J)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第32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3]引自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21页

[4]巴城主编《名人语录(中国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猜你喜欢
诵读语文教学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