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洵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教育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也一样要立足于为社会输送人才,时刻注意它的社会功能。
一、正视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尴尬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老先生在给“语文”下定义时早已经定下了口语的半壁江山。而口语交际能力恰恰是检验语文教学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领域。目前,虽然要求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许多学校还是围绕着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我们的学生、家长、教师还未能真正把观念扭转过来。现在的考试制度中并没有把口语交际作为一项专门的能力来测试,在各地的中考和高考试题中语用题的部分试题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测试,但是,它以书面语的形式来考查口语能力,脱离了现实语境,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在实际“交际”情境中的现场应变能力。语文考试仍然是单一的笔试形式,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需要通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来反映。不少师生囿于狭隘的功利意识,沿着惯性走路,仍然习惯于将精力集中在读写训练上。很多教师和学生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好即可。教师上课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课后也不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沉迷于题海之中,更是忽视了口语交际的学习。有的教师虽然没有完全摒弃口语交际的训练,但是也受到课时等因素的限制。《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重成了教育决策者、设计者的一厢情愿。从这些年实施的情况来看,口语交际教学只担任了陪衬的角色,无怪乎有人感慨:“正像我国的饮食文化忽视了营养学一样,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口语课,这不能不说是一惊人的欠缺。”对口语交际的不重视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的短视行为,它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语言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不是熟练的“考试操作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对口语交际的教学安排有一定的层级递进,“线索简明,序列清晰”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来看,那不过是教材编审者一厢情愿的表达罢了。且不说高中阶段这仅有的几次口语训练量能否满足学生对口语表达训练的需求,也不论这样的序列编排能否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单说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按规定高一、高二每周语文只有4个课时),我们的口语表达训练即便实施也难有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把口语表达训练放在必修课程序列是不现实的,必修教材中的口语表达训练几乎成了一种美丽的摆设,它至多从理论上体现出我们的教材照顾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姿态,而口语训练实际上差不多被现行的语文教学实践给遗忘了。
二、搭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平台
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容易被人为地挤压、削弱的现状,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尴尬亟待解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我涉猎了一些前辈已努力开拓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园地,结合高中的特点以及所供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校自主选修课程这个平台,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在坚持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用一学期15个大课时,辅以相应考查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单凭书面考试的状况,形成读写听说多元化的语文学习能力考评机制,将语文从错字病句、阅读理解中解放出来。让有志于提高自己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中生一试身手。
本选修课程设计以一学期为教学时段,每学期中可与学校其他选修课程同步开展,大致每周一课时,每课时一个半小时左右,共计15课时。具体分布参考如下:语文口语交际选修课在客观条件上具有如下优点:
1.兴趣自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又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选修课的形式尊重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权,同时也保证了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愿望学,才能更好地学。口语交际课堂上口语交际各项训练点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的配合参与,积极实践才能学好口语交际。
2.时间宽裕
作为选修课,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中,而不再需要和必修课抢占时间。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另立门户能够保证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目前基本一学期中会有15周左右的时间每周均安排一次选修课,而且每节课打破40分钟或45分钟的普通课堂时限,一堂选修课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左右,这也保证了口语交际这种需要有活动安排的课程的课堂容量。
3.小班化建制
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要求很高,因此如果按照普通班级四五十人的建制,很多活动难以实施,或者学生的实践不能普及,教师的指导也是蜻蜓点水。选修课的设置给了这个课堂人数的自由度,一般而言,根据选修的人数可以分为几个班级同步教学,每个班级人数不能超过20人。小班化建制也是口语交际教学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
有了各种客观条件的保证,师生就有了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舞台,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教什么和怎么教,学什么和怎么学,学得怎样,这些依然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
三、实施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选修课的建议
1.关于训练内容的建议
在我所设计的高中语文口语交际选修课程中,一共有八节内容,涉及训练项目为八项,即朗诵、听话、复述、解说、演讲、交谈、访谈、辩论。应该说仍是比较常规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项目,比如朗诵、复述等单向交际环节,如果课时限制,可以有选择的删减。在安排常规的八项内容教学时,要将讨论、评述、招聘会、销售等作为实践活动或是评价等环节穿插进去。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口语交际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在材料选择上,以高中生的知识量为参考,尽量贴近高中生的生活,有些可以从高中语文的必修教材中选材,比如教材中《我有一个梦想》《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等课文,都可以作为训练环节的素材。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应受到人文的熏陶。在训练方式上,要注重设计口语交际的情境,并结合各自学校特点,将一些学校已经较成熟开展的学生活动形式引入到口语交际课堂上来,比如在我的设计中所用到的校史馆解说员的选拔,激发学生领导才能的团队活动等。当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可以换成合适的实践项目,比如很多学校都会举行的科技节、艺术节等大型综合活动。
以我所设计的“演讲”一节为例具体阐述,我一共设计了三课时的学习,以学校“激发学生的领导才能”活动为背景,本次活动主题为“我是市长”,在选修课班级里进行模拟演示。突出其中演讲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下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第一、二课时主要讲述演讲基本知识及注意点,学生模拟练习。其中每个基本知识点讲解的同时,教师都应以实例和活动来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实战性,让学生的演讲训练落实到实践层面。比如在观点演讲的确定题目和主题环节,教材中的《我有一个梦想》作为演讲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其在开头的几段是如何阐述主题的。在“我是市长”活动中,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一类城市管理中遇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执政方案。每个组员用演讲的形式阐述与这个执政方案相关的不同内容。例如,A团队是针对城市交通建设问题,那么A团队的成员则可以围绕城市交通建设的话题作题为“构建立体的城市交通网络”“文明出行,珍惜生命”“我为城市交通做贡献”等的演讲。即兴演讲知识点训练时,则穿插学校主题班会展示视频,观看主持人和教师对班会活动所作的即兴总结,以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材料进行知识点的分析。第三课时的设计则是一个集中活动展示,全班学生自行组成三至四个活动小组参加课堂活动。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结构(包括组长及组员),围绕活动主题选择设计自己的执政方案,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市长团队,组长担任“市长”角色。小组的每个成员均需用演讲形式发表本小组与主题执政方案相关内容。然后和听众评审进行互动,即兴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组长最后要就本组表现做出总结陈词。师生就演讲要求做出点评。
“激发学生的领导才能”活动是我校一个组织多届的成熟活动,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对于口语交际教学训练来说,近在身边的好材料是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并好好利用的。
2.关于序列安排的建议
口语交际的教学序列安排应该以由易到难为原则,问题的实质在于难易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听话是对口头语言的感知,这种感知包含了对大脑听觉系统中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而说话是人们将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居主导地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听说活动贯穿始终。学生需要不断地集中注意力,认真接收信息,并随之进行加工,通过解释、分析和判断、联想和推理,做出反应,用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的内化和外化频繁交替进行。所以,口语交际训练从本质上说也就是思维的训练。交际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实际上也就是思维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单向口语交际训练中,比如朗诵,参与者主要是将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言语的思维活动;而在多向口语交际训练中,比如讨论,参与者则是既要接受信息,又要迅速处理加工,輸出信息,思维量增大,明显更为复杂。当然,除了量的衡量标准以外,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强调的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新颖性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
口语交际教学的序列性的核心说到底是思维教学的序列性,特别之处在于安排思维教学序列时不仅仅是考虑性质的维度,还有量的维度,而且还增加了口语交际即时性的因素。因此,在口语交际专项训练中我采用了如下的序列:单向交际(朗读、听话、复述、解说、演讲)—双向交际(交谈、访谈)—多向交际(辩论)。普遍形式(朗读、听话、交谈)—特殊形式(综合形式:复述、解说、演讲、访谈、辩论)。而实际上,我所设计的口语交际训练序列仅仅是训练中的一条主线,在实际操作中,单向、双向、多向经常是同时出现的。例如,听话训练一节中的实践活动里可以安排模拟招聘会环节,听话是主要训练目的,但同时已经有了双向的交谈活动;几乎所有的训练节里都涉及讨论这一多向交际活动;交谈训练、访谈训练、辩论训练三节中的双向、多向交际活动实际上是前面各种单向交际能力的综合运用。当然,我们在具体训练时,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将某个双向或多向交际形式拿到前面来给学生体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后,也许会更有耐心地对待单向交际的项目训练,从而夯实基础,提高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然后再对之前体验的某个双向或多向交际形式进行升格训练,在比较中提高。
3.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没有了应试的羁绊,选修课的教学评价环节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比如竞赛活动的点评、个人评比、团队评比、小组的讨论互评等,应该说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怎么调整,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终极目的。
评价过程中,我们还要贯彻鼓励的原则,特别是对一些开始表现出怯懦的学生,鼓励他们张开嘴,敢上台。每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鼓励的评价原则能够更好地调动选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来。
仍以“演讲”训练一节为例,这节的评价主要依托团队的形式,既考虑每个组员的表现,也强调组员间的合作和组长的安排组织,根据下表内容评价各项要求完成情况。根据难度的差异,互动回答部分要求可适当降低。评委点评,学生听众点评,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投票选出“激发学生的领导才能”最佳活动小组,并设置单项最佳活动小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近年来,口语交际教学受到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纸面上的深入研究远远多于课堂上的肤浅实践,这也许和当前的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期待更加宽松开放的教育环境的同时,我们的肤浅实践不能因之而停下前进的步伐,而应该努力寻觅一块土壤,让我们的实践种子可以落地生根进而开花结果。
参考资料: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