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生学”

2013-04-29 04:45吴颖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任伯年肖像画人物画

吴颖

??

高中美术是非高考科目,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地位跟高考科目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省一级重点高中里,对学生而言,上美术课更多的只是想放松心情,取得愉悦感而已,所以如果还是按“教师教,学生学”这老套路,是得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因为学生既没有考试压力,也没有学习兴趣,到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可行的办法,还是“教学生学”。在此以美术鉴赏课《任伯年》的教学尝试作一下探讨。

一、合作式的导入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得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看你作为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拿什么去诱导学生,导入这个环节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你这堂课的成功与否。

《任伯年》这堂鉴赏课主要就是介绍任伯年的生平,他的人物画的特点以及他人物画中“钉头鼠尾描”的运用。如何导入这堂课,我是花了很大的心思。任伯年是我们萧山瓜沥人这点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这个兴趣点还不够,除了有些学生作为萧山同乡的自豪感之外,就没什么共鸣点了。所以我特地创设了一个场景,以一个模拟拍卖会的形式导入,因为任伯年的一幅人物画《华祝三多图》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1.67亿的天价,当时就震惊了整个画坛。我把这个拍卖会的场景在教室中重新模拟上演,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到了一个至高点,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按照他们的心里价位纷纷进行叫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当揭晓他们的叫价跟现实的拍卖成交价有如此巨大反差的时候,学生的心里除了自豪感之外,更添了几分疑惑,也增添了想去了解任伯年的坎坷经历,了解他的写意画风的愿望,这样一来,为我后面介绍任伯年生平就做了铺垫,显得水到渠成。

二、自主式的概括解答疑惑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而真正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导演”而非“主角”。《任伯年》这堂课,模拟拍卖会现场导入之后,学生还是疑惑,为什么能拍出1.67亿的天价,他的画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学生不会对你直接提出这个疑问,但作为老师,你应该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给学生制造“疑惑点”。

除了以口述直接讲给学生听之外,是不是有别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两张明清肖像画,两张任伯年肖像画,还有一张明清肖像画和任伯年肖像画的对比表格,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欣赏并完成表格,表格中也给学生做了一些适当的提醒,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对比。这样一来,学生们近距离地欣赏了任伯年的作品,通过小组讨论,也大致完成了对比表格的内容,老师最后只做稍微的补充和总结即可。等学生完成表格之后就会发现任伯年人物画的特点,他画人物画时笔法运用上的特点等一系列知识点,就能明白他的画能拍得如此天价,成为单件作品超亿元的五位近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李可染、徐悲鸿、齐白石、任伯年)之一,并非浪得虚名。

三、探究式的体验感悟国粹

高中美术课,以欣赏为主,但我认为只要条件允许,适当加入一些技能的训练也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其实有些东西,老师说说,学生看看是一回事,但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亲自体验一下效果肯定会更好。其实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去实践体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靠一次次尝试中取得经验。

《任伯年》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学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亲自拿笔体验任伯年的“钉头鼠尾描”的人物画特点。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环节要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一个班将近60个学生,让学生自带工具压根不可能,因为他们都是住校的,学校也没有专业的整套的国画工具提供,所以这个环节,我只是在黑板上用毛笔亲自示范了一下,然后请了两个同学上台体验了一下,但最后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最初的设定目标。

之后我就到处找材料,看有没有适合在教室里使用的既简单又方便的材料,最后各方打听比较,选择在网上购买了一款软笔,里面直接配有墨汁,笔头选用特制材料精制而成,类似海绵,粗细可自由掌握,按下去就粗,提起来就细,跟毛笔功能非常相似,价格也便宜。这样一来,我只要给学生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即可。虽然这只软笔跟毛笔有区别,可能很多时候达不到毛笔的效果,但这堂课我只要求学生体验“钉头鼠尾描”的勾画特点,简单说也就是用笔的“一按一提”,没有什么别的高要求,所以在这堂课上完成这个教学目标用软笔代替还是可行的。这样,在第一堂课中所产生的问题在这堂课当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课堂上,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体验了“钉头鼠尾描”,问题是最后呈现的作品质量却不高,因为画衣纹的时候对于“形”的要求很高,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所以这个环节我后来再次改进,给学生提供一支软笔,一张印有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纸张,把人物衣纹部分用电脑处理淡化(有点类似初习书法者的描红),那么学生体验的时候就在这张专门为这堂课设计的纸上去完成,按原有纸张上的衣纹的形去练习“钉头鼠尾描”勾画风格,到最后呈现在展览板上面的学生作品效果非常完整,非常成功的。

四、角色转换更显教师价值

以上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所用到的时间只占小半,大半时间是学生思考、表达、操练的时间,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自体验,巩固目标。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效果,比我在课堂上讲45分钟会好很多,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的答案,也比我重复讲十遍在他们脑子里留下的印记更深。而我在课堂上所占用的小半时间,也不是一味的讲,一味的传授,更多的是一些合理的引导,把学生一步步引导到预想的情境中。这样也有助于老师跟学生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让自己变成“导演”,变成“主持人”,学生跟老师交流就像跟朋友交流一样,有问题互相探讨互相研究,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反而更好的体现了老师的价值,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变得更睿智。

要实现“教学生学”,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实这对我们教师是有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师教,学生学”,这两者是孤立的,教师管自己教,学生顾自己学,教师只要把教材要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都讲到,各个教学目标在一堂课内完成即可,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学习后的效果则与教师无关。但现在要求教师实现“教学生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结合的好坏就意味着你这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备课的要求也跟以前不一样,作为教师,你要在课前准备的不仅是哪个环节完成哪个教学目标而已,更多的是要思考这个环节你如何让学生用合理,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准备好“激趣点”,“疑惑点”,为学生主动学习作铺垫。其次在课堂上要留最大的空间度,自由度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可以是合作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还有如果能在课堂上最后给学生留点什么,比如说一个完整的作品展示,这对学生是非常有激励作用的,久而久之能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愉悦感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美术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任伯年肖像画人物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小丑的肖像画
卖假画获良机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任伯年
独特的肖像画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