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龙涛
[摘要] 分析医院存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如重金属污染、电击伤、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等,说明这些危害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医院工作人员要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了解物理性危害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安全防护知识,采取预防措施,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医院应组织学习培训,加强督导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最大限度地降低物理性危害,以确保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 医院;物理性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61-02
医院的物理性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临床诊断、治疗、清洁灭菌设备的重金属污染、电击伤、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等,这些危害看不见、摸不着,确能累积损害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造血功能,引起头晕、乏力、失眠,损害造血功能、内分泌失调、消化呼吸系统紊乱等症状。有资料显示,国内护士学校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1]。相关报道调查显示只有20%~30%的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2],有90%~95%的护士在岗前未进行系统的防刺伤培训教育,医疗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薄弱,对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充分,因此,认准各专业物理性危害因素,落实预防措施,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危害,是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是保障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1 物理性危害因素
1.1 重金属污染
1.1.1 汞污染 医院常用的血压计、体温计中银白色的液体就是汞。有资料显示,在体温计打碎汞外溢情况下,86.24%的护士对外溢汞随便扫一下,倒入垃圾桶或下水道,仅有13.76%的护士掌握正确处理方法[3]。汞,能在常温下气化,空气中的汞具有高度亲脂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1.1.2 铅污染 在放射防护中经常用到铅制品。如铅门、铅墙壁、铅衣、密封时延展铅皮等。铅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在人体和动物组织中积蓄,引起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等毒性效应。当血铅达到每100毫升60~80 mg时,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疲乏、记忆力减退和失眠,常伴有食欲不振、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
1.2 电击伤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一定生理反应。当电流经过心脏时,在有心导管的情况下,75~400 μA的电流就能引起纤颤,因此,通过心脏电流的安全极限为10 μA。
1.2.1 设备漏电 漏电的原因有:(1)故障造成漏电;(2)未可靠接地;(3)设备多种连接导线短路。皮肤电阻是人体的自然保护层。当注射针头、针灸等刺入皮下,尤其是电极或导管插入体内时,人体的有效电阻将大大降低。有资料指出,导体插入皮下时电阻为500 Ω~5 kΩ,接近心脏时的电阻是200 Ω~1 kΩ,所以在心脏手术或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1.2.2 人体静电 人体一般带有100~200 V的静电,在潮湿天气,静电约为100 V;在干燥的天气,随着人体的运动,与空气、衣物等摩擦,最高可达1000 V。静电瞬间释放时,不仅使人体不适,而且能够造成设备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
1.3 噪声污染
医院噪声主要有核磁、CT等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4];各种振荡器、高速离心机产生的的工作噪声[5];产妇宫缩时的喊叫、家属不间断问候等[6]。医院的环境噪声标准为35 dB,极限值为45 dB,但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供水系统的高压泵工作时产生的噪声>70 dB,噪声污染能严重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4 电磁波污染
电磁波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电磁波污染被称为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4大公害[7]。
1.4.1 中短波及微波等各种理疗设备 医院理疗室集中了多种治疗仪,它们一起工作时,室内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限值2倍以上[7],造成工作人员免疫力减弱、易患感冒、烦闷易燥、女性生理周期紊乱等。
1.4.2 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既经济又方便,是医院常用消毒方式。开关紫外线灯管、反复接触会导致眼角膜炎、皮肤红斑、过敏等[6]。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人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等。
1.4.3 高低频辐射 MRI的射频、梯度系统,CT及X射线机中的高压发生器,医用加速器中的微波系统等,所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具有很高的电磁辐射能量,对人体组织造成伤害,甚至形成灼伤和肿瘤。MRI等设备产生的低于3 kHz的低频电磁波,能够深入到人体器官内部,使部分人群产生心悸、失眠、出汗、疲乏等不良反应[7]。
2 防护对策
2.1 重在预防
针对医院的物理性危害,重在预防。通过专题讲座、调查问卷、观看录像等,加强物理性危害知识培训;参观考察,了解最新动态,完善并落实职业防护应对体系;根据实际,核定工作流程,检查落实操作规程。
2.2 掌握重金属污染防护方法
汞外溢时,用注射器收集到玻璃瓶里,加入水并盖紧瓶盖;汞散落处用硫磺覆盖,生成不挥发的固体硫化汞,收集后,送交特定场所[1];使用新设备如电子体温计、电子血压计等;触摸铅制品时要戴厚棉纱手套,在铅制品外面加装环保材料,达到屏蔽的目的。
2.3 采取防电击绝缘措施
做好设备的维护,确保可靠接地。经常检查绝缘措施,采用漏电保护装置及防雷击装置,防止漏电。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经常用静电表检查,并保持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2.4 合理应对电磁污染
对噪声和电磁波污染:(1)进行场源屏蔽。采用屏蔽墙、屏蔽布隔断。具体有电场、磁场、电磁场屏蔽3种。选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利用金属的吸收和反射作用,降低操作地点的电磁场强度,屏蔽罩应有良好的接地。(2)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增加辐射源与操作者间的防护距离,降低电磁辐射的影响。(3)合理摆放设备,做到医患分区、设备分区。(4)为某些设备加装滤波系统。(5)工作中减少暴露时间,穿戴防护服、防护帽和防护手套、防护面罩、戴防护眼镜等。(6)食用含维生素A、C、E丰富的食品、保健品[4,7],提高机体抵抗电磁辐射能力。(7)定期检测设备、人员体检,及时发现情况,采取措施。
医院的物理性危害客观上是存在的,同时也是可以防护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了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了职业病防治技术机构和监管网络建设,医疗机构应认真学习,落实到位。医院放射、介入、检验、药剂等部门工作人员要熟知本专业潜在的危险因素,掌握防护知识,规范操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医院在落实防护措施时,要定期督促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物理性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崔拥红.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89.
[2] 邢颜超.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度防止对策[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9,28(12):262-265.
[3] 周桂莲.水银体温计汞外溢的职业防护与对策[J].吉林医学,2012,(8):1688.
[4] 蔡道文,雷焰.医疗器械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84.
[5] 顾长国.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分析及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9.
[6] 孙丽.助产士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59.
[7] 宋立为.医学装备的电磁辐射及其生物效应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9,6(1):13.
(收稿日期: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