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诵读能力

2013-04-29 23:25:31陈柳安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范读语感感情

陈柳安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她的独特性,而我们的国语是汉语,是普通话。因此,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的诵读能力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任务。

我的母语是壮话,在还没有进入到学校里接受教育之前我只会说壮话,以致于进到学校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适应不过来。我深深体会到方言在学习汉语,学习说很好的普通话,特别是课堂诵读方面的障碍。现在,我当上了老师,而且也是方言很浓的农村中学教书。我的理想就是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能够领略到诵读的魅力,能够掌握语文的诵读能力。为此,我不仅要克服我自己的方言困难,更要在课堂上,在平时的对话中榜样的运用好普通话。但是我知道,说好普通话和在语文课堂中培养诵读能力是两码事。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方面所做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在语文课堂中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明白学语文过程中“读”的必要性,我在我的语文课中时时刻刻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我觉得诵读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出受感染的激动之情。可见,反复诵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而为自己的语感。

2、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当然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搞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重点训练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加大力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由此,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和理解了其中的感情。所以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诵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3、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又如姜孟之的《一双手》,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发现这双手的内在美,我在教学时,适当点拨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从那双外表象“半截老松木”的手上,发现了一个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4、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水平的提高,诵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例如我在教学《一件珍贵的衬衫》时,就让学生对开头和结尾反复朗读,并达到会背诵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它倒叙的手法,而且对开头和结尾是怎样照应的这一写作手法有了掌握,所以当我让学生做一篇以某物为线索的记叙文时,他们都能仿照此文的写法很快地写出来了。

二、“现身说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因为我本身都是说方言的,所以说方言的人在诵读方面容易犯的错误我比较清楚。因此,我经常用自己做为例子来教学生诵读的方法,技巧。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学生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春》一课时,读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2、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学生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读完,遇到长句,中间总要有适当的间歇,即停顿。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村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

4、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范进中举》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范进和胡屠户,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范进的同学读出了胆小、唯唯诺诺的语气;而胡屠户则读出了势利、虚伪的语气。同学们被两个人物的话语感染着,当“胡屠户”读到“癞蛤蟆想吃天鹅屁”和“老不死的老娘”、“尖嘴喉腮”时,学生们都笑得前扑后仰了。最后扮演胡屠户的那个同学还打了范进一巴掌,反应热烈。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现在,在我的带动下,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十分注意到诵读的作用了。在校园内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偶尔还传出个别同学“经典”后,其他同学的掌声。这些,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即使是星星之火,它也能照亮一方净土。我将为这一方净土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范读语感感情
培养语感,范读不可忽略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名师在线(2022年25期)2022-11-20 17:29:46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