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权
【摘要】 中医儿科学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病种认识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本文回顾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并进行探讨与反思,以推动中医儿科学术的现代理论建设。
【关键词】 中医儿科;发展历史;前景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93-01
扁鹊提出了 “小儿医”距今2400余年,中医儿科经历了起源、奠基、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自成了体系。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学,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和对病种的认识,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而这正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医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由于中国及世界中医儿科的发展现状不平衡,导至一部分单位充分发挥其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而发展迅速,而有的单位中医儿科却在萎缩。因此,能否发挥好其特色和优势,就成了中医儿科临床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2 关于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在疗效。而中医的临证思维、辨证论治,则是发挥中医疗效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2.1 破除“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要提高中医技术水平,提高临证能力,就必须真正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学家孟庆云提出中医辨证论治三个境界(又为三阶段)的理论:“对号入座”,“机圆法治”,“非法为法”。
“对号入座”,即初入门的中医,在临证时往往根据教科书的证侯分类、寒热虚实、阴虚阳虚来分证治疗;“机圆法治”这是因为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疾病在变化,治法也要随之而变化,这是辨证论治的高一层次,也就使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了一个境界;“非法为法”(不以成法为法,不以现法为法)指更加运用自如,掌握疾病治疗的主动权,这是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应该说这才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这种境界才能把中医发挥到极至。
2.2 深化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应当深化,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之外,还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起来。所谓宏观辨证是应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辨别病位、病性及其变化,所谓微观辨证主要是指把西医的物理化学检查纳入中医辨证。
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医学运用现代生物化学、免疫学、影像学以及生物电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不仅为疾病的诊断与预后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中医学的辨证医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这些研究虽然是初步的,但不少已为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借鉴,比如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热毒证等已初步建立了一些微观辨证的指标。这些微观辨证指标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使之更具有特异性。毫无疑问,微观辨证的深入,将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深化和发展。
3 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及学科学术的发展前景
从中医儿科认识的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二是脾系疾病。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学科的学术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的未来也必须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只有中医儿科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推动中医儿科学科研领域的不断扩大,从而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及其广泛,概括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地理环境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在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
中醫儿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中医儿科的现代化改革。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在传统中医儿科学术上才会有质的改变,形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形势。而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的实现需要通过各个领域,各种大量的科研研究累计,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达到。要以培养人才为基础,科研研究为动力,思维创新为途径。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医儿科学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而逐步实现。
我们这一代中医儿科人,肩负着历史的责任,任重道远。中医儿科学发展前景远大光明。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医儿科学的未来会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仪.强调推进继承创新、坚定不移发展中医药事业.新华网,2007.
[2]孟庆云.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年[M].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中国医药与基因组学研讨会纪要[J].世界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