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工:对一个已消失群体的人类学考察

2013-04-29 22:28:33向丽
江汉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清江群体

向丽

摘要:放排是旧时以水路运输竹木的一个行当。在湖北清江流域,以土家族为主的排工们往来于恩施与宜昌之间,为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并派生出神秘独特的行业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计方式练就了排工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也使排工群体在谋生技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排工;放排;清江;群体;水路运输;行业文化

排又称“筏子”,古称“桴”,为民间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流行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放排也称“撑排”,是旧时以水路运输竹木的一个行当,即将销往外地的竹木扎成排,直接下水,由排工撑到目的地。放排是特定历史阶段沿江民众的一种谋生技巧,也是一种原始、落后和高危险的运输方式。

排工又被称为“排客”、“排古佬”,是拥有木材水运技艺的传统水路运输业者。解放前,排工或受雇于经营木材贸易的“木行”或“木商”,或受雇于拥有山林的地主或农民,将竹木运送到指定地点,获得报酬。解放后,排工是从事木材水路运输的工人,接受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排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组织,群体内部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组织结构和行业规范,具有相应的群体意识和性格特点,并产生了独特的行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放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排工们告别了凌波踢浪的水上生活,放排文化也渐渐不为人知。

湖北清江流域竹木丰饶,溪河众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鄂西南山区的大量竹木主要通过排工“撑排”运出山外,排工们往来于恩施与宜昌之间,为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并派生出神秘独特的行业文化。现今,很多老排工相继去世,健在的排工已为数不多,抢救、挖掘、记录这一已消亡的行业文化,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从民俗旅游、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民族声乐、交通运输、木材贸易等角度提及放排或排工生活,少有深入的专题研究。对清江排工的研究也极为鲜见,仅在地方民族志、林业志中有零星简短的介绍性描述。本文将采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基于对湖北清江沿河的巴东、利川、恩施、宜都等地林业部门、港航部门、排工及其家人的访谈,以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记录传统社会中排工这一已消失群体的历史和文化。

一、清江放排概况

清江古名夷水,又称盐水,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湖北利川,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10个县市,于宜都注入长江。清江全长425公里。是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之外的第三大河。

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流域内山峦密布。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鄂西林海”之称。清江流域沟壑纵横,河流众多,并呈放射状向东南西北不同方向流出,均注入长江,为大批量木材水路运输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运力。支流较均匀地分布于清江干流两侧,恰好与干流构成对称性羽状水系,成为历史上鄂西南天然水路运输的大动脉。

历史上,大量木材运出山外,一般采用陆运和水运两种方式。与陆路运输相比,水路运输价格低廉。短期内运出量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运一直是鄂西南主要的木材运输方式。木材经水路运至宜都后。进入长江运往江南地区或由运河北上。放排主要在春夏洪水上涨季节进行,当地雨季多从4月开始,9月底结束。每当下几日暴雨,就会山洪暴发,水位增高。大型木排得以通行。排工便扎排运送木材。“清江八百里,排行七百里。”放排的路线上自恩施车坝,下至宜都,由开排、行排、拉排、交排四个环节组成,行至宜都集材场,即可交排上岸。

排工清一色为男性,柔弱的女性不能胜任这份危险、辛劳的工作,女性上排还被视为不吉利。排工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以30-40岁的壮年人最多。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年富力强,勇猛胆大,能吃苦耐劳。排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解放前以文盲居多,解放后多为小学以下。放排是高危险的行业,家庭条件好的父母不会送孩子学习放排,因此排工多为贫苦家庭出身。水性好是从事放排的基础条件,清江沿岸的男孩常年在水中摸爬滚打。因此排工多是清江沿岸长大的会游泳、识水性的男性。清江排工中土家族占70%左右,以谭、廖、黄、向、覃等姓为多。由于放排与外界接触较多,有很多机会认识结婚对象,因此排工的婚姻受家庭的影响很小,他们大多自找对象,自由恋爱,与清江沿岸的农村姑娘结婚,婚后多在女方家落户安家,面江而居。

放排是高危险的行业,伤亡事故多,一旦遭遇不测就可能残疾甚至丢掉性命。据不完全统计,1952—1960年,恩施州境内木材水运中,死亡排工37人,重伤14人。排工关承林介绍,1968年过黑洞(暗河)时,上游突然涨水,排工李竹林逃慢一步,被洞中的木材挤压,动弹不得,结果被活活挤死。洪水过后,同伴进洞找到他时,发现他的脸被挤变形,身上爬满虫蚁,惨不忍睹。又如1978年经过宣恩狮子湾黑洞时,上游突然涨水,因洞口预警人员醉酒睡着,没有及时传递红色警报(在上游向水中抛撒油菜壳,表示“极度危险”),三个排工被堵在洞中,唯有用力抓住岩壁,不敢动弹。待同伴渡船前去救援时,蜈蚣、水蛭爬得他们满脸都是。救出洞后。三个排工均被吓得半死,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自此再不敢上排,另一个常常半夜惊厥,几年听不得水声。

放排也是极为艰辛的行业。排工长年工作在水中,风里来,雨里去,易于积劳成疾,许多人落下了多种职业病。风湿病、关节炎、肺病、坐骨神经痛是排工的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这些病。冬天,排工为御寒常空腹饮酒。因此食道癌也是排工的常见病,如宜都集材场有14人患食道癌,占排工总数的20%左右。

二、排工的群体组织结构

行排时,每次出发3-8个排不等,组成庞大的队伍,称“组排”。每个单排上的人员包括“头公”、“艄公”、“帮手”。在排上把持头棹、掌握方向的人称头公,在排后把持尾棹的人称艄公。其余的人为帮手,也称“扶艄的”或“扶家伙的”。250立方米的单排,需配备头公1人,艄公2人,帮手5-8人。人数的多少取决于排的大小,排越大人手越多。

排工内部分为头公、艄公、帮手三个等级,属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所有管理职能集中于头公一人,艄公和帮手只接受头公一人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头公控制排头,指挥全排的人共同驾驭排前进,也称“扳棹”。艄公控制排尾,遵循“前左后右,前右后左”的原则,帮助头公控制方向,也称“拖艄”。帮手则在头公和艄公的指挥下用力扶艄,起辅助作用。大家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内部关系比较单纯,易于相处,群体结构紧密。

在任何一种群体中,都存在领导者和追随者,这是群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群体领导在内部关系网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承担这一角色的人,或具有突出的品性,或为群体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排工群体关系结构中,头公是核心人物和指挥者,排上所有成员都听从他的指挥,头公即使不是一个被正式委任的领导,也是群体内部潜在的领导人物。

头公领导地位的确立不在于他的品行或人格魅力,关键在于具有他人所不及的技术水平。头公不仅要了解行排的整个操作流程,能识水路和水位,清楚地记得沿途所有滩口、峡湾、暗礁、巨石,而且要水性好、本领过硬,熟知各个险滩急弯的应对方法。一个勇敢无畏、头脑聪明、技巧熟练、反应灵敏、沉着冷静、眼疾手快的头公,能驾驭排行走在正确的航道,保证全排人的安全,顺利抵达目的地,也能给其他排工以信心和安全感。只有得到排工的认可和肯定,大家才愿意跟随他闯滩。宜都排工覃邵波说:“头公有技术才上他的排,没技术的拉也拉不上去!”由此可见,头公的一身本领是其成为领导者的根本要素。头公肩负重任,对全排的人发号施令,艄公和帮手要无条件服从,可以说,头公的领导作风属于“权威型领导”。

头公的权力高于其他排工,只有头公才能接排,接到排后,头公具有挑选、雇佣其他排工的权力。头公的收入也明显高于普通排工。解放前,头公接排后组织一批人放排,顺利抵达目的地后,由头公在山林老板或木商手中结账。收人所得的分配权掌握在头公手中,头公愿意给其他人分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丝毫价钱可讲。一般来说,一次行排的收入所得,头公获利60%以上,艄公次之,扶艄的人所得最少。解放后实行计件工资,排工的工资由林业部门下辖的水运队按月发放,排工之间的等级差别缩小,但依然只有头公才能在水运大队接排,工资也稍高于其他普通排工。

三、排工的技艺传承

“清江水,湾连湾,九步不离一个滩。”清江沿岸山势陡峻,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古有“七淤八滩兼九州,七十二滩下资丘”之说。清江险滩分为溪口险滩、崩石险滩、石梁滩、浅滩四种。沿河有大小险滩200余处,尤以“袱三跳”、“三簸箕”、“滚波浪”、“猪窝坑”、“三道坎”、“七里滩”、“鬼门关”等72个险滩及13处峡谷最难通过。排工与惊涛骇浪作斗争,靠的不仅仅是勇气和胆识,还需要智慧和经验,需要掌握一套与水搏斗的技巧才能驾驭排安全前行。排工在长期行排过程中掌握了一套“测水位”、“观风向”、“看水流”、“识水路”、“记暗礁”、“穿黑洞”、“齐扳棹”的水上行排技艺。

任何一种技艺。都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承。放排技艺主要掌握在富有经验的头公身上,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头公的口头教授和行为示范。技艺传承的对象多与头公有亲缘、地缘关系,陌生人再怎么求,不仅不教,还要吓唬对方。排工有一句顺口溜:“不是那么一个人我还不带,不是那么一个人我还不上你的排”,表明“学技”和“传技”均可双向选择。一般来说,多选择本乡本土,彼此知根知底的人。因为放排充满艰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头公决定全排人的生死,所以学技者只有在了解和信任头公技艺的前提下才敢跟着学。头公口碑好,技术过硬,是“能带得人”的人,父母才敢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他。同时。头公带一个人也要承担风险,所以非亲非故者一般不带,但一旦收徒便视同己出,悉心照顾、严加管教。

初学者大都不足20岁就在排上当学徒,首先要学会准备工具、篾缆等物料,如上山打缆子、砍扳撬。准备物料之后就学习扎排,要舍得花力气,勤快肯干,然后才能下河放排。刚开始放排时只能扶艄。扶艄一段时间后,如果头公认为此人聪明能干、有勇有谋、踏实耐劳,就会有意培养他当头公,让他学习拖艄和扳棹,让其“闯胆子”。新手学习拖艄和扳棹时,看头公的指挥行事,头公对其进行点拨授意,指导其测水位、观风向、识水路、看水流、记暗礁,一旦熟知各个险滩急弯的应对办法就可以出师了。

放排技艺不像其他工匠行业有保密的行话和师父得以藏而不露的保密程序,所有的行排技巧都在与水搏斗的过程中得到完全展示,只要细心观察和实际操练就能了解其中原委。湖南籍排工吴玉清说:“撑排技术比木工、石工都要好学,保密性差些,简单易学,外人也学得到。”一般来说,悟性好的人,跟随头公在排上摸爬滚打l一2年就可以出师。老排工覃培柱年轻时跟随湖南人放排,帮忙扶艄,不到半年便能独力接排:“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巧,我一看就会了!”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表明学习放排有个体差异,需要水性好、有勇有谋、胆大心细、聪明灵活等先天禀赋。有的人拖几次艄后就可以当头公,有的人一辈子不能当头公,如盐池河的覃培典、覃培竹二人只敢拖艄,被称为“铁艄公”,但从不敢扳棹,在排头一站就双腿发软。

四、排工的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吸引其成员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能保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从扎排、行排到交排的全过程,排工们不仅要勇敢无畏、沉着冷静,还要团结合作。排工具有很强的群体凝聚力,成员间自由组合、富有感情,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头公、艄公以及帮手彼此合得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合把”、“顺手”。一般来说,关系相处得融洽才会长期合作,不“合把”的人就会被驱逐出群体之外。行排途中,头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不能有半点犹豫,其他人在头公的指挥下,和着号子的节拍,或拖艄,或扶艄,或拉纤,大家协力齐心,行进在激流险滩之中。排工极强的群体凝聚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职业要求。社会学认为,个人与群体的利益高度一致,并遵循互惠性原则,有利于形成群体凝聚力。排工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休戚相关,大家的活动空间在排上,有高度一致的目标。江水诡异多变,行排途中惊险连连,绕过险滩就是避开鬼门关,一致的行动不仅关系到排工的利益,更关系到排工的生死。放排的职业特点要求大家的行动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半点差错,更不能有损害整体利益的举动,否则随时可能葬身江河。

其二,群体规模小。排上少则三五人,多则20多人,群体规模不大。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小,其群体意识就越单纯,目标和价值取向就越一致,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越强烈。排工之间的交往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头公担负全排人的性命安危,有责任带领和保护全排的人共同前进,其他成员对头公非常尊敬。成员之间彼此互相信任,容易形成一致行动的能力。

其三,文化同源共享。群体内部初级人际关系多为血缘、地缘关系,大多数沾亲带故。亲缘关系中有父亲带儿子的,有哥哥带弟弟的,有岳父带女婿的,还有叔伯带侄子、舅舅带外甥的。地缘关系有同乡、同村的好友或熟人。清江流域的排工大多来自湖南和湖北,湖南排工以桑植、永顺等地人居多,湖北排工多来自清江中下游。排工在地缘和亲缘上接近,富有感情基础,交往比较自由。可见,排工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初级群体。能形成强烈的群体凝聚力。

其四,同质性强。社会学认为,群体成员若在年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性格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就容易形成紧密团结的群体。放排有“在血盆里抓饭吃”的说法,家庭条件稍好的人不会干这个玩命的苦差事,排工的家庭绝大多数十分困难。排工全部为20-50岁之间的男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占4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的为风毛麟角,大多数人小学都没有念完。因此,排工在地位、收入、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较小,有利于相互认同。共同的语言、生活习惯等具有同质性的文化特质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把排工紧紧吸附在一起。

五、排工的性格特征

清江流域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滩多水急。险恶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大山大江的磅礴气势,危险艰辛、漂泊不定的行业生计练就了排工勇敢无畏、吃苦耐劳和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险恶的生存环境和原始的劳动方式造就了排工的不畏艰险和勇敢强悍。清江绝大部分行经峡谷,这条300多公里没有航标的河流,有上千个急流险滩,数十道绝壁峡谷和无数个漩涡,行排十分危险。险恶的大自然从来不会对原始落后的运输方式显示其柔情的一面,险滩使人望而生畏,水流落差悬殊,波浪翻滚,轰若雷鸣,民间就流传有“八百里清江一条线,跌坎险滩运输难”的歌谣。行排中。排工要与恶浪进行无数次的搏斗,闯过一关又临一险,躲过一道滩头又来一个漩涡。有一句顺口溜形容“挖煤的人是埋了没死,放排的人是死了没埋”。尽管放排伤亡事故多,但排工没有胆怯。而是凭借勇气和智慧征服河流。

放排不仅惊险,还伴随着艰辛。排工“草鞋不离脚,短裤不离身,光着身子搞排运,脚踩木头手扳棹,一阵日头一阵雨,淋得脑壳臭尿臊”。雨天正是上工的时候,排工身穿一条短裤,脚踏草鞋,赤膊下水,毫不犹豫地搏击在浪尖上。李善元老人在回忆起昔日的放排岁月时说:“春秋还好一点,特别是冬天,冻得发抖。不是不想穿暖和呀,因为经常要下水,衣服穿一会儿就被打湿,湿了根本干不了。有时人还要钻到水中打捞木材,衣服穿了也是白穿,索性只穿一条短裤!冬天冷不好受,夏天热也难熬,太阳那个大呀,背上可以烤出油来!没有太阳的时候就要下雨,淋得一个个像落汤鸡,越是雨大涨水越要快些开排。”排工几乎走遍了山区的条条小溪和大河,没有固定的、舒适的住所,常常住在生活排上、岩洞里或老百姓家,搬一袋米放在岩石上当枕头,在硬邦邦的岩石上睡上一夜是常有的事。艰辛的放排生活练就了排工不怕苦、不言累、吃苦耐劳的性格。

放排是高危险行业,“该死卵朝天,不死就过年”是排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体现了排工将生死置之度外、乐观豁达的性格。排工用的是“脆钱”,他们大吃大喝,有钱就用,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及时行乐,从不存钱。覃培柱说:“沙坝里打鱼沙坝里用,排工挣的钱是用命换来的,说不定哪天就淹死在河里,先吃了用了再说!”排工的性格有着原始的野性和粗狂,他们行走江湖,广交朋友,憨厚直爽,慷慨大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排工走在路上喊山歌,钱到手了也喊山歌,高亢奔放、粗犷质朴的歌声反映了他们艰苦的放排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他们热情浪漫、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六、排工的情感生活

放排的工作虽然充满艰险,但收入比农民以及一般工人高得多,所以排工在清江两岸农家的地位和知名度是较高的,岸边人家的女儿大都希望嫁给排工。排工常年沿江而过,与岸边的姑娘互对山歌,或在岸边的村落歇脚,与主人家待嫁的女儿产生感情。因此,排工大多与沿岸的农村姑娘结婚。并在女方家“倒插门”,面江而居。

婚后,男人依旧放排,女人则在家务农,抚养孩子。排工一旦出门又要许久才能回家,放排生活单调枯燥,当他们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常会沿途产生婚外情。排工们称婚外情人为“关系户”或“侨儿”。“关系户”有未婚女子,也有已婚而丈夫出门不在家的。他们将到女方家里去或带女方出来约会称为“走亲家”或“歇耙子”。“走亲家”的时间不定,有时是三两天,有时候是几个小时,带一点礼物,买点香皂、手帕一类在当时来说时髦贵重的小东西,你来我往,日久生情。部分排工有较为固定的“关系户”,也有人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不同的“关系户”,有的甚至有好几个“关系户”。

据老排工介绍,清江沿岸到处是排工的“家”,可谓走到哪里就找到哪里。有顺口溜说沿河一户人家“家有姑娘七八个,女婿七八桌,个个是头公”。此外,沿江的饭店也是排工们经常光顾,寻求情感慰藉的地方,称“幺店子”。如盐池河一家饭店,店主姓方,排工们称她为“方二姐”,排工来到饭店后,方二姐的丈夫就主动外出。

一个民族或群体对情感的看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工在外的风流韵事很多,清江两岸的女子也很开放,具有自由开放的两性观念。一些女子不图钱财,心甘情愿与排工来往。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排工练就了结实健美的体魄,他们精力充沛,体形彪悍,肌肉发达,皮肤黝黑发亮,有雄性阳刚之美,能吸引异性。二是因为排工生活太孤寂,情感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不得已在婚外寻求慰藉。三是因为这是排工群体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老一辈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排工内部对此类事情彼此心领神会,从不互相阻碍,甚至还相互打趣。

结语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一定环境下的居民会用一定的技术去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就会结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劳动组织模式又会影响到社会结盟的方式。”清江流域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水运条件,山地河谷的自然环境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运输方式和生计文化,清江排工便应运而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计方式练就了排工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也使排工群体在谋生技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色。

放排毕竟是一种原始、落后和高危险的运输行业,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运输条件落后时代的产物,排运对环境、季节和天气的过分依赖也使它不能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因而必然被时代的进步所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江排工在交通极端落后的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鄂西南物资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个业已消失的、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底层群体,为鄂西南运输史、经济发展史描上了光辉的一笔。

猜你喜欢
清江群体
张文胜《清江帆影》
艺术家(2022年1期)2022-04-23 00:32:3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晚安:弹一曲清江月
中学语文(2018年28期)2018-11-03 02:52:26
清江引
影剧新作(2018年1期)2018-05-26 09:00:52
鱼跃清江 广场舞
文化交流(2017年8期)2017-09-14 22:03:27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
学习月刊(2015年23期)2015-07-09 05:41:54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6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清江吟
江河文学(2011年1期)2011-12-26 0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