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与做法

2013-04-29 00:44卜晓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卜晓媛

伴随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从2013年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招聘数量明显减少,用人需求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成功就业率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系列本领,它是大学生所具备的与就业相关的思想、品格、知识、能力、技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

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就业意识淡薄

新生入学后,普遍认为就业是很遥远的事情,就业意识不够强,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对就业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方向,不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没有与今后的择业联系起来。

2.对就业形势的分析认识能力欠缺

在学生进入求职过程之前,没有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行业背景进行调查分析,没有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现如今企业紧缺什么样的人才,什么行业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希望从事哪些岗位。这样就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只能硬着头皮进入求职人潮当中,不停地在网络上大量投递简历,不停地穿梭于各类招聘会,欠缺针对性,成功率也较低。

3.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书本知识,实践能力较弱。现在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并不十分紧密,导致学生仅仅在上课期间听听课,考试前紧张复习一阵来应付考试,很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于是学完一门忘掉一门。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往往会问及与毕业生专业相关的问题,并且大多会让毕业生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很多毕业生都只能绞尽脑汁去回忆,即便记起了所学内容也无法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希望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但如今大学生多数都是在家长的庇护下长大,特别是本地区学生,有课时才来学校上课,没课就回家,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很少,也很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使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如何与同事相处,使其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行进缓慢。

5.求职应聘能力欠缺

在求职应聘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多数学生对本单位的背景和相关信息缺乏认真了解,而且在求职礼仪和着装等方面不是很注意,而用人单位恰恰很看重这些方面。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仅仅快速浏览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符合要求就投份简历,但对用人单位并未进行深入了解,而在参加面试被问及企业相关信息时则无法回答,因而直接落选。有的毕业生在衣着、谈吐方面不够注意,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印象分降低,从而降低了求职成功率。

6.就业态度偏颇,吃苦精神欠缺

由于毕业生社会经验少,并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毕业生在初出校门踏上社会时往往会出现很多心理不适的现象。有些毕业生一提到就业,就说希望找到一份工作不累、假期又多、薪酬又高的工作,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就表现出一种懈怠的情绪,缺乏年轻人的冲劲儿和闯劲儿,这是现如今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刚就业就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部分学生初次就业后,发现工作又忙又累,就会产生懈怠情绪,而家长也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于是就出现了在家待业的现象。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1.加强专业前景教育,促进就业意识形成

往往新生入学后一到两年都在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知识及专业前景的认知比较浅,这就需要在入学时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对本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发展前景、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进行详细叙述,以利于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形成就业意识。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往届毕业生代表与新生的交流会来提高新生对专业学习、就业前景的认识,通过往届毕业生生动形象的就业经历介绍,使新生对就业过程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2.在不同阶段开设就业相关辅导课程

在大一或大二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择业就业有一定的认知,使其能够较科学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对社会需求和市场进行了解后,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设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过程步骤,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一步步达到既定的目标。

而在大三期间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进行简历制作、应聘礼仪、应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提高求职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3.大力进行就业政策宣传

学校要在学生开始进入就业阶段前,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市场形势分析,将当年的人才需求等资讯信息进行发布;向毕业生宣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应征入伍、村官、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规定,使毕业生了解多种就业渠道,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行就业事务办理的相关流程宣传,使毕业生了解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或者劳动合同后,如何处理户口档案问题,如何办理报到证以及户口迁移,并且督促学生在毕业后及时办理落户、落档等报到手续。

4.注重实践教育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当提供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可通过组织参观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了解,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及时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使其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实习,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学习。

5.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平台,建立并扩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

一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自主创业大赛等活动,使毕业生更加有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二是邀请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共同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使毕业生在进入求职过程前对面试过程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提高面试成功率,并可让大三的学生提前参加招聘会,提前感受就业过程,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解,进而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三是举办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如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

7.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地区分类引导

针对北京高校生源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引导外地生源毕业生京外就业,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对北京地区的高校来说,大部分毕业生的最初就业意向地区均为北京,多数北京高校的外地生源并没有对其他地区的人才需求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而是盲目从众,把就业眼光投向了北京的就业市场,因而错失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并且加大了京内就业市场的压力,因此可通过对毕业生的政策性引导以及开展京外地区企业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开拓京外地区就业市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京外地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8.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要培养学生不断训练和完善自身的职业心态,脚踏实地,务实而不浮躁,只有这样方可在择业中获得心理优势,战胜和超越自我,赢得招聘者的青睐和尊重。可通过组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来锻炼学生的积极心态,并且专门设立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咨询服务站,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应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而高校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毕业生提供便利的就业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