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04-29 00:44苏林琴孙钦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创新能力

苏林琴 孙钦娟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创新能力的内在结构性认识不充分、创新主动意识不够、创新实践训练不足等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学校环境、导师指导、研究生主体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结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改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学科门类中,工科占有很大的比重。以2011年为例,工科研究生招生占36.4%。一定程度上,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代表了研究生整体的水平。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其中既有学校培养机制的问题,也有导师素质和指导的问题,还有研究生自身投入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本调查选取了两所“211工程”工科院校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为抽样群体,主要包括建工、电控、计算机、机电等学院,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有效率为95%。

表1 被试样本基本信息

性别 人数 百分比 年级 人数 百分比

男 138 55.2 研一 131 53

女 112 44.8 研二 78 31.6

研三 38 15.4

样本缺失 9 12

总计 259 100% 259 100%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国家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政策表述经历了从初步关注到重点关注的过程,但整体上有关创新能力的政策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外显能力的特征。受此影响,调查发现,学生也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外显能力,忽视前期知识积累和创新思维培养。

1.忽视创新能力的内在结构性

通过对问题的归纳,笔者将 “长时间专注于思考某个问题的能力(53.7%)”“系统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30.9%)”“将前人的理论加以验证的能力(10.8%)”看成是“知识积累”的效果体现;将“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66%)”“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62.2%)”概括为“创新需求”;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45.2%)”“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43.6%)”“具有批判性思维(32%)”归纳为“创新思维”;而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68%)”“总愿意将想法付诸实施(50.6%)”理解为“创新实践”。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大致可包括知识积累、创新需求、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环节,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内涵所在。相对来说,在这4个环节中,学生较为忽视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其次是创新思维缺乏,这表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结构性认识不充分。

2.创新主动意识不够

调查发现,46.7%的学生认为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是“自身没有发挥主动性”,29.3%的学生选择“理论学习不够”,25%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创新动机、创新意识不足”;36.7%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18.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硬件设施不足”;22%的人选择“导师指导不够”。可见,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主体本身,即自身的主动性;其次是“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再次是导师指导不够。虽然学生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作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要素,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身创新能力的建构中去,而只是单纯地提供某种适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设施。学生主体没有与客体建立很好的联系,客体的存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没有了意义,也就是说外界的环境刺激并没有很好地在主体身上发生作用。例如,就解决问题的习惯而言,44.6%的学生会选择“改变惯性思维,喜欢另辟蹊径”,46.9%的学生则选择“习惯采用循规蹈矩的方法,不喜欢另辟蹊径”,7.4%的学生表示会“一直拖着,不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循规蹈矩的方法即是常规的解决问题方法,其特点往往是固定的、逻辑的,这种思考方式稳定而可靠,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可能存在过分夸大外部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这样的创新过程,只能是“外界的”,将学生排除在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外界因素作用于他们并使之产生积极变化的教育过程。因为学习者本身的成长并不是基于外界刺激的数量和多少,而是基于自身与外界刺激产生的关系,或者基于外界对自身的意义,不是机械冰冷的因果关系,而是能达致意义赋予的社会关系。[1]

3.创新实践训练不足

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其思维和语言组织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在大量的搜集资料中会接触到不同观点和理论,既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重要思想,也能够对自己的研究得以启发和引导。

调查表明,61%的学生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仅18%的学生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对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帮助,2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知道”。然而,就公开发表论文而言,60%的学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发表过1篇~2篇的只占34.1%。这一方面可能与研究生所处的年级有很大关系,一年级学生课业繁重,暂时没有精力考虑公开发表论文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不高,或是没有对论文发表真正引起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56.4%的学生认为影响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原因是“自身科研能力不够”,39%的学生认为“英文障碍比较大”,30.5%的学生认为“学业繁重,精力不够”,27%的学生认为“自身写作水平不行”,23.9%的学生认为“找不到研究的问题”。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不能发表高水平论文是自身的原因,即自身缺乏科研能力影响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

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自身主体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把自我这一主体真正作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从理论分析来看,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把研究生自身作为主体参与到能力建构中,并充分利用已有客观环境,才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着力点。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能力并不是专门靠谁去培养的,而是学术组织环境在某些方面对学生产生的整体影响。[2]任何作用于主体身上的外力,都需要主体给予一定的反应才能发生作用,主体是接受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更准确的表达应是“研究生在大学中形成了什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本研究将研究生主体、导师、培养环境等作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的要素展开调查。

研究采用同质性信度作为问卷信度检验方法。同质性检验又称为内部一致性,是指每一个量表是否测量单一概念,一般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即标准α值)作为检验标准。α值达到0.90以上,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非常好;若α值达到0.80以上,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很好;若α值在0.6~0.70,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一般,属于可以接受的水平;若α值低于0.60,则表示所进行的测验或使用的量表信度过低,需要进一步修订研究工具。本调查采用SPSS18.0软件,计算问卷结构及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问卷信度分析表

测量项目 问卷总体 主体要素 导师要素 环境要素

α 0.697 0.743 0.619 0.137

调查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697,是可以接受的信度系数。同时,主体要素和导师要素都大于0.6,具备内部一致性。环境要素的α值仅为0.137,表明内部一致性较差,这可能是因为在实际环境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较多,由于外部环境对学生的作用力较为分散,很难形成相同的力量作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因此影响了环境要素的归类。

在此基础上,采用KMO值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方法对各要素的内部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KMO检验结果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775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770.772

df 136

Sig. .000

数据表明,本研究的KMO是0.775,属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量是770.772,显著性为0.000,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4 因素分析旋转成份矩阵

成 份

1 2

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在事后愿意思考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0.657 .048

凡事都喜欢追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0.605 .118

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0.628 -.001

在课堂和参与的课题中,能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或建议 0.583 .145

在课堂或其他讨论中,他人议论对自己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 0.667 .144

您是否会在课下与同学探讨学术问题 0.642 .056

您目前和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否有利于培养您的创新思维 0.501 .108 .174

您目前所在专业共开设几门有关研究方法的课程 -.018 -.053 .573

与导师交流学术问题的意愿 .154 0.686 .058

您认为导师对您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 .074 0.818 .115

您对导师目前各方面的指导情况是否满意 0.145 0.789 .173

您平均每月与导师就学术问题的交流次数 .090 0.482 -.226

您认为课程所学知识是否对培养创新能力有作用 .117 .161 0.607

您认为学校工程实训平台、实验室等条件是否能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092 -.033 -0.641

您对周围的科研氛围是否感到满意 .088 .287 0.644

您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否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 .079 -.186 0.491

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 旋转在 4 次迭代后收敛。

经过因素分析之后得到三个因素,因素一包括七项,这些因素是关于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命名为主体因素;因素二包括四项,这些因素都是关于导师的指导,命名为导师因素;因素三包括五项,这些因素主要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命名为环境因素。因素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

表5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

因素名称 具体项目 均值 标准差

主体因素 具备探究精神 66.98857

23.6491

喜欢追根究底

充满好奇心

问题或建议具备建设性

思维易受到别人启发

课下与同学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环境因素 您认为课程所学知识是否对培养创新能力有作用 57.67306

27.10644

您目前所在专业共开设几门有关研究方法的课程

您认为学校工程实训平台、实验室等条件是否能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您对周围的科研氛围是否感到满意

您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否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因素 与导师交流学术问题的意愿 70.3806

23.58525

您认为导师对您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

您对导师目前各方面的指导情况是否满意

您平均每月与导师就学术问题的交流次数

可见,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体因素非常明显,表明研究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必然对自身能力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导师要素和环境要素对主体的影响要在主体与客体充分建立联系之后才会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要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能力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性进行充分探讨,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要素,通过对教育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式和方法等诸多要素进行深刻的改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形成一套固有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3]。

本文系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在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PHR201108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康永久.教育创新中的技术功能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170-172.

[2] 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98.

[3] 陈德文.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2,(12):7.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