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行业特色型大学内涵发展之路

2013-04-29 00:44郑安阳金剑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学校

郑安阳 金剑苞

罗维东,汉族,1956年4月出生,广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北京科技大学矿山机械专业就读;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原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石油机械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6月~2002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历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2003年1月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顾问。长期从事石油机械工程、石油领域工程力学和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记者: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有学校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罗维东: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毋庸置疑,未来几年,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高等教育将迎来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十八大的战略部署,联系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提高学校科学发展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来。为此,学校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在认真梳理6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凝练发展特色,探索更加清晰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努力通过实施“三个发展”驱动战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一是特色化发展。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在不断丰富、调适和优化办学资源的基础上,熔炼出独特的办学品质,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充分彰显行业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二是精品化发展。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紧迫任务,围绕教育质量开展一系列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努力培育出一批国家级教学精品、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精品,确保学校内涵发展的品质和质量。三是国际化发展。注重将国际化发展以及开放办学作为一种理念和发展战略,坚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度融入到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开放环境中凝聚优质办学资源、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

记者:实干兴邦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只有坚持“实干兴校”,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请问学校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三个发展”驱动战略?

罗维东:实干是办学兴校的必由之路。办学思路也只有和办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展现出自身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近年来,学校在制定了“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后,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把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作为落脚点,努力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在科研和人才培养领域,我们主要的办学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积极有为”思想主动服务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将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使命,坚持按照“有为才能有位”的指导思想,努力跻身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建设步伐,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几年前,我们提出了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国内新型工业化教育科研中心和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的发展定位。围绕这一远景目标,学校牢牢把握国际科技创新前沿,紧密围绕“三项国家战略需求”——钢铁新流程、新技术研发;重大工程材料结构安全服役研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新技术研究开展科技创新,认真组织实施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以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为方向,以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核心,全力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稳步开展海洋工程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现代交通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的开发,使我国在钢铁材料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全力以赴抓好学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将其建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能引领国际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发展的著名研究机构;同时,注重发挥大项目的辐射作用,努力探索出一条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三是有效依托学校高效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面向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效率、资源利用、产品性能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四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与行业的血脉相连关系,主动参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筑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生力军作用。

第二、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有效对接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将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结合工程教育改革实际,进一步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努力为钢铁行业乃至社会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具体来讲,我们将坚持“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倡导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把加强和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核心与重点。一是注重将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阶段,通过课程讲授、学科竞赛、实验设计、创业实践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建构起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全程化、三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实践教育的成效。二是紧密结合工程背景,依托行产学研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一,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办“黄昆班”等为契机,推进同行业、科研院所协同办学进程,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求在培育材料冶金行业领袖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其二,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着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样一个学科内部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区别,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向学术型发展,也可以向工程应用型发展。其三,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稳步推进联合培养博士工作,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行业发展急需、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部署。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般人认为,理工科院校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创新活力相对不足,作为一所行业背景高校的管理者,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罗维东:首先,我想我们必须得承认理工科类学校的学科优势不在这,人文资源有限,所以文化氛围相对会薄弱些。但是不代表我们是“一穷二白”,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也能培育出自己的文化优势。比如,长期以来,行业特色大学与新中国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它们参与铸就和亲身见证了行业优秀文化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优秀的行业文化影响下,积淀了与行业文化同根共源、血脉相连、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资源,成为新时期学校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加强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又要更加注重吸收、通融和传承行业优秀文化,更加注重与现代文化的接轨,努力塑造、弘扬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文化”。

一方面,我们将努力通融优秀行业文化,熔炼学校的发展特质和办学品味。60年来,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积淀下来了“钢铁摇篮”“钢小伙、铁姑娘”等行业特色鲜明的精神资源。第一,我们要坚持爱国、奉献这一基本价值导向。科技兴国进程中凝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行业文化的精华。学校将大力坚持行业文化蕴涵的这一基本价值导向,更加注重把传承弘扬行业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各种载体和活动,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第二,要深入弘扬行业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行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推动科技不断进步、创新的过程,凝聚着最为珍贵的“科学精神”——批判、宽容、创新。因此,我们更加注重将理性、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等科学精神融入到办学理念中,在学校科研创新和管理上打造一片“净土”,营造宽容的科研氛围,同时有意识将公平、理性、效率等理念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上,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程。第三,弘扬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是着力提升办学品质。学校在强调学科专业特色外,特别强调培育学校文化的特色,主要是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水乳交融,渗透到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的工作之中。

另一方面,我们将坚持“以工促史,以史弘道”的思路,打造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策源地。学校将立足科学技术史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依托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和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进一步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以中国文明史研究为努力方向,在探索中国冶金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推进文物保护和战略服务、科学技术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着力打造科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源地。同时,学校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加强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室、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等一流国际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向世界系统介绍和宣扬中国古代冶金文明,为推动中华冶金文明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微语录(罗维东):

关于办学思想:在新形势下,能不能自觉坚持以优势和特色取胜,做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高效益、文化创新的高品质,决定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

关于发展战略:现阶段,行业特色高校应紧跟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实施“选择性转型”战略,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传统与优势基础上,选准发展的突破口、着力点和主战场,闯出一条内涵延展、结构优化的转型之路。

关于文化建设:要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办学实际上,要切实树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同时,要鼓励争先,宽容失败,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积极创造良好的机会。

关于协同创新:要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和需求引领,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微访谈: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罗维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记者:在您的办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几本书?

罗维东: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罗维东:有教无类。

记者:您最崇敬的教育大家是?

罗维东:蔡元培。

记者:您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标准是?

罗维东:有批判精神、勤奋。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学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