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忠华
摘 要:本文介绍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特点以及实践意义,阐述了小学德育中应以育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儿童文化、注重体验学习等教学理念。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生活德育;体验学习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学校德育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如今,新课程把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尊重了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德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德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一、老德育,新面貌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比较难。编者和教者都曾把语文教学和品德教学结合起来。文以载道,未尝不可,但教者在实践中总觉得语文教学是主角,而德育是配角。如今,把德育与生活结为一体,就是把需要教给学生的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变语言德育为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取得收获。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能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二、注重体验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体验学习。什么叫体验?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认识、接受道德观念。以往思品教材大部分是以故事为载体传授某种道德观念。教师往往是通过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让学生来明白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等道德认识。但这些毕竟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且时间间隔也长,学生很难做到内心接受,往往为了应付教师而说一套、做一套。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拉拉手、自我介绍、边唱边做等游戏活动,营造良好的、利于儿童交往的氛围。教材设计的活动是学生进行自主体验的良好载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道德认识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深刻、持久。所以,教师更要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激活他们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
三、注重儿童文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儿童文化。儿童的心灵是最单纯的,也是最真实的,儿童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以往的德育太注重课本学习,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升华。其实道德无处不在,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之下,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学生所受的品德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包括书本学习、生活学习,其中生活学习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育建立在儿童为中心的基点上,并注重儿童文化的发展。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内容,消除了以往课程中那些遥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的陌生感,让德育学习成为了一种享受。教材设计中提倡的生活是一种儿童的生活,它充满了童真和稚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生活。课程中的游戏、扮演、竞赛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课程中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别,让他们发挥个人的想象,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成就感。互动、合作的开放性课堂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到满足。
学校德育要在儿童的成长中构建德育文化,注重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动,并淡化成人文化,逐步确立儿童文化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从儿童的世界出发,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的方式研究生活。
总之,将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是着眼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前提下学做事,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的有益举措。教师要努力做到让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赋予它应有的魅力,正如南京师范大学鲁法教授所说的,“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