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摘要:通过学生实习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作者有一些关于引导学生正视经济待遇、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明辨是非能力等方面的感想,同时期待校企双方都能正视学生的职前准入实习培训,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上学期,我校模具专业选派了三十名学生参与富顺公司的“铝材生产线”实习项目,公司人事部对该项目做了周密的安排: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上岗后的实习过程中,在关键工位还安排师傅跟踪指导。截至2012年12月27日,学生完成第一批货品。利用大部分学生参与全检的机会,笔者安排两名学生收集了一些检测数据,并综合这段时间的实习情况,对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顶岗实习情况
(一)铝材产品抽检情况。
不良产品原因分析:(1)从表中的不良品比例可以看出,铝型材原料不良造成的不良品比例接近一半。在切断工序中,89A产品的总长不良甚至超过一半。(2)实习学生操作失误造成的不良也不容忽视。虽然从数据看来不是很高,但这是产品退回复检的数据,因此加工出现的不良品在第一轮质检中绝大部分被剔除,所以在表中看到的加工不良品比例,已不能完全反映加工情况。
(二)生产停滞情况。
生产停滞原因分析:冲压机床损坏和冲压模具不能正常工作都属于不可避免的意外情况。在生产中出现停工待料则有可能是供应商材料供应不足或生产计划没有及时调整,排产、生产环节的衔接有缺口。
二、提高顶岗实习实效要注意的事项
1.多沟通。一是从供货的数量与速度上与生产衔接,二是从铝型材的质量上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如:挤压伤痕、表面处理缺陷,共同提高产品质量,这对供需双方都是有利无弊的。
2.力求做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让学生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用心检查产品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做出判断。在岗位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加工速度,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在后续的实习中,要结合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模具维修、设备保养、机械加工等知识综合运用在生产实习中,做到学以致用。要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生产的各个环节,多进行质检数据采集和分析,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精准地提出解决措施。
三、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的建议
(上接第10页)笔者在带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效果。
(一)教育学生正视经济待遇。
笔者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正式员工交流工资待遇等信息后,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波及到工作状态低落、甚至不想实习。针对因待遇“攀比”而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情况,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目的性的教育和指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经济待遇问题。
1.加强学生实习目的性的教育。众所周知,经济待遇是评价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将经济待遇移植到学生实习中并将其作为选择实习单位的考量依据显然有所偏颇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实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和综合素养的。
2.要指导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时是很难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或者说只能创造很少的经济效益的。相反,单位还往往安排人力、物力指导学生的实习。所以说,实习单位发放学生少量的生活补贴乃至不发都是合理的。
3.教育学生运用长远的目光分析问题。事实上,实习期间待遇较低的学生,或许主要是因为企业在他们身上可能得不到多少效益甚至要投入成本在培训上。如有些学生无故请假、迟到,导致生产主管措手不及,影响正常的生产安排。以长远目光看,三五年之后,现在的待遇差异或许将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而其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明显。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学生在学校时很期待去企业实习,到了企业又很想回到学校,笔者发现,其实质原因是学生怕累。如何避免学生出现因怕苦而追求享乐进而影响其自我管理?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要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入手,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1.借助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学校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要想出头,首先埋头”“要有地位,先有作为”的理念,使学生明白成功的事业是靠自己干出来的,尤其在职业、事业的初期,努力工作、埋头苦干是唯一方法。
2.学校通过安排适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开展阶段性实习或者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打工等举措,让学生在生理上接受磨练、在心理上及早适应。
所以,不管是基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还是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都应将中职生的实习正确定位为学生的受教育、再发展的过程,正确理解实习的本质内涵,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配合学校做好“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