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工资:居民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2013-04-29 18:48:36邓绍英
江汉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居民收入物价

邓绍英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出国旅游、访问、留学等国际活动的日渐增多,以及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我国刚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际,国内外居民生活质量比较的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状况、经济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偏好等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明显差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很值得研究。世界各国的物价受各国的资源禀赋、生产成本、供求状况、消费结构(偏好)和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产品,各国的价格相差也很大。为了便于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和货币购买力,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指数。本文用物价,工资的生活质量指标进行比较,显示出我国目前处于相对低工资高物价的状况,我国要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必须采取高工资低物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取向。

关键词:居民收入;购买力平价;物价/工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58-04

一、人均GDP不等同于居民收入

购买力平价是通过收集对比国家的150多类、2000多种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再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简称“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于1802年提出、随后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于1866-1945年间逐步发展充实的“两个货币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的思想是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石。也可以说,购买力平价指数是想在一个绝对自由贸易的完全竞争世界中取代各国货币实际汇率的一种“理论汇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经常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估修正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然后进行国际比较,比起用实际汇率换算后直接比较。当然有其合理之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常常以这种比较作为确定会员国缴纳会费、贷款项目的一个依据,它们热衷于购买力平价“事出有因”,但购买力平价也存在着重要缺陷:(1)购买力平价要求对比国提供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5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大约150-200项。但对这150多项商品的分类,不同国家很难做到一致,而不一致常常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而且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具体商品,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上意味着埋藏了欺骗性——它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所用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不利的结果。(2)购买力平价要求对比国提供每一个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但采取什么样的物价指数(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的物价为指数,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数)存在着分歧。而物价指数选择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实际情况表明,由于选用测算购买力平价的具体商品及其在加权平均中的权重不同,以及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GDP有相当差异。(3)购买力平价以“一价定律”作为前提,它在理论上假定: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国的价格是一致的。而实际上,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估价往往是不同的,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所选用的商品在计量检验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因此,购买力平价一般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上述购买力平价的缺陷。使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各国GDP只具有参考价值。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往往比真实的GDP高出很多,甚至一倍以上。其中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多生产低端和初级产品,整体价格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二是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较少且价格较低,而购买力平价的“一价定律”原则,把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提高了不少。这样,发展中国家不甚重视购买力平价评估结果。至于联合国统计部门、世界银行等组织,尤其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每年4月与10月都公布经购买力平价评估后的各国人均GDP排名,以此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准的作法,更受到普遍的质疑。

购买力平价反映的是国家间综合价格(居民或政府消费用品、资本品等的价格)之比,是整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而不是居民生活收入的购买力。即便是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的指标,例如居民住宅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等,并未在人均GDP中反映出来。此外,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水平,并不等同于居民人均分配收入,居民收入常常不与人均GDP成正比,同时还有分配不公的问题等等,所以,也不能用作衡量各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比性指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0年10月公布的经PPP计算后的人均GDP显示,2010年中国台湾人均GDP为34743美元。不仅创历史新高,而且首次超越日本的33828美元。IMF据此分析,日本居民的实质购买力,远低于新加坡、中国香港,甚至中国台湾。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5414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购买力平价换算后变成8382美元,但大多数中国居民都不-认这个账。

二、将国内外工资和物价进行汇率换算后直接对比其可比性更差

2007年以来,在互联网站或媒体上陆续出现不少介绍中外居民平均工资对比的文章。一般都将欧美等国的平均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后直接与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工薪阶层的平均月薪人民币2万多元(例如美国为24921元、英国为21410元、法国为20191元、德国为19610元等),而中国居民的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相差10倍以上。2012年4月初,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公布“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的72个国家工薪阶层的人均月薪(以美元为单位),其中:美国为$3263元、英国为$3065元、法国为$2886元、德国为$2720元,72国平均为$1480元,而中国经“以购买力平价法”调整提升后只有$656元,不到72国平均值的50%,与美国相差6倍。因此,在互联网上曾经哄动一时,引起各方人士议论纷纷,并造成一定误解。实际上,将各国的平均工薪经过汇率换算成美元或人民币后直接进行对比。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所运用的“汇率”是否真实合理(汇率是个很复杂的因素,它是造成差距的重要根源):二是它舍弃了工薪依存的国情与国际贸易(所在国的物价、公共福利与设施、自然和社会环境及进出口贸易等),因而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表明,中国人的工薪拿到国外去用、或者外国人的工薪拿到中国来用,各得多少利益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工薪在国内消费获得的利益与外国人的工薪在他们国内消费获得的利益谁大谁小。

环球时报曾发动该报20余位记者于2012年2月20日至3月20日,在全球20个主要城市(北京、香港、纽约、东京、首尔、新加坡、柏林、巴黎、伦敦、悉尼、台北、米兰、曼谷、温哥华、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巴西利亚、阿拉木图、新德里、苏黎世)展开大型物价调查。并于2012年4月20日就各城市大学学费(年)、牛肉(斤)、电价(度)、98#汽油(升)的价格等项列出“全球20城市部分物价及最低工资标准对照表”,然后进行评述说:与其它城市相比,北京食品价格总体处于“中低价阵营”内,无论是肉类还是蔬果,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温和派③。

环球时报将北京与纽约、北京与世界20个主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尤其是与食品价格有关商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后直接进行对比,其根本的缺陷是把物价与各国居民的收入分开。而离开居民收入去谈论物价,就不能反映民生感受。民众心目中的物价高低是与民众自己的收入相比较得出的。从民生感受的角度上说,就物价本身来谈物价,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引起某些误解。虽然,在环球时报记者给出的全球20城市部分物价及最低工资标准对照表中,列有最低工资(小时)一项,但却把北京的最低小时工资记为7,2元,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于2011年一季度公布北京的最低小时工资是13元(最低小时工资只是一种限制,在具体执行中不同工种还有不同标准,例如纽约在规定最低小时工资7.25美元的同时,又规定在中餐馆的洗碗工最低小时工资为17.6美元),此其一;其二,没有将它(小时工资)与物价结合起来进行逐项分析,令人遗憾。如果把物价与工资结合起来分析,对物价的结论就不一样了。例如,环球时报记者表中列出的93#汽油(升),北京售价为8.33元,纽约售价为7.08元,两市价格相差只有1.25元。但若将每升93#汽油各与两市居民的最低小时工资相比,北京每小时工资(7.2元)买不到1升(若每小时工资13元,可买1.5升左右);而纽约每小时工资(环球时报表中给出为45.33元)可买到6.4升。从物价与工资之比上看,北京的石油价格比纽约贵6倍!据笔者所知,实际上,2012年4月间纽约93#汽油每加仑(3.78升)约3.8美元左右,即每升1美元。假设纽约一般员工的月薪为3000美元(据联合国劳工组织公布,2010年美国工薪阶层平均年薪为37610美元),那么,1升汽油的物价工资比为1/3000;而北京一般员工的月薪也是3000元人民币(据新华社2012年6月4日披露,2011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人民币),那么,北京1升汽油的物价,工资为8.33/3000。从物价/工资的角度看,北京比纽约贵8倍多。这才是北京与纽约真实的物价对比。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其它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物价工资比,即物价占工资的份额,然后再进行国内外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这样就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环球时报记者前述对全球20个大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将世界各大城市食品的价格都换算成人民币,北京的食品价格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大城市的水平。只是比不上东京、苏黎世等世界有名的高物价城市。世界20个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是怎样的呢?该调查表给出了20个大城市的最低工资(小时),但没有结合物价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假设,世界20个大城市每小时最低工资以本国货币计算均为13元,然后进行物价占工资份额的比较。我们拟选6种食品进行物价/工资占比的分析比较如下:

上述6种食品的物价/工资比较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比较,北京的食品类物价/工资都处于高位。也就是说,与本国居民的收入相比,北京的食品类物价是相当高的。北京居民目前是我国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国内其它地方食品类物价/工资比之高更不言而喻了。至于其它类别的居民生活用品,如住房、汽车、家电等,发达国家的价格更低。以房价/工资之比为例,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美国约为6倍左右,而我国的比率都超过了20倍。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已处于高物价、相对低工资的状态;而美国、欧盟主要国家相对于中国则是低物价、高工资的国度。近年,我国与欧、美等国各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的绝对值已不相上下(约2000-3000个货币单位),只是由于物价的原因,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仍高达36.3%(2011年),而美国、欧盟只在16%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物价/工资指标为什么这样低呢?首先。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很高,用很少的人工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加上美国土地资源丰富,玉米产量占全球36%,饲料相对便宜。尤其是机械化养猪、养鸡,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高(例如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每年养猪1500万头,每天宰杀近8万头),如此高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使单位成本大大降低,所以猪肉价格低④。美国的鸡肉、鸡蛋也一样很便宜。其次,美国的物流、经销和生产三个环节之间管理协调很好,关系融洽,利益均衡,零售商靠薄利多销赚大钱。再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美元的强势地位和霸主地位,令一美元能买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尼、越南等国六、七元甚至几十元、几百元的日用品。同样一件便装,在中国国内一、二百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十几美元就能买到。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从1980年起基本上不在国内生产日用品,进口发展中国家的果蔬和日用品又便宜又节省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只拿到区区血汗钱。最后,美国拥有大量发展中国家缺乏的知识产权产品,它利用自己所处的垄断地位把知识产权产品的价格定得极高,赚取发展中国家的钱给美国人配发高工资。就这样,美国在1990---2000年间通胀极小,2001--2010年间,虽然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美联储又多次采取“量化宽松”、大量增印货币的政策,但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直在2%上下浮动,其中原因就是2/3的美元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把通胀转移到国外握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那里去了。

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当前大体上还处于农户经营和小规模经营的阶段,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人工工资的逐步增长,人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推动农产品及相关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随着7亿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强化了对食品及日用品的需求,也拉动了物价上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外资、外商以及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输入通胀”。例如,我国粮食生产虽然连续9年增产丰收,但同时每年都大量进口,2011年成为谷物第一进口大国,其中尤以玉米、大豆为甚。过去的10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速为10.9%,而货币供给(M2)平均增速为18.8%;尤其是流通中的货币(M0)的增长也较大地超过GDP的增速,例如2013年3月GDP增长7.8%,而M0同比增长12.4%。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必然造成货币国内贬值,引起国内物价大涨,我国当前商品流通和销售环节过多过长,中间环节成本过大(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高达产品售价的60%),致使商品价格过高,同时还造成生产者获小利甚至亏本、储运者和销售者赚大钱的怪现象。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中国物价,使物价上涨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造成中国高物价低工资的状况。这种状况是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异化,必须根本改变。

三、高工资低物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GDP的增长,归根到底是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控制物价是民心所向。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2007年以后住房和食品价格急剧攀升,至今仍在发酵,舆论骤起。据央行营业管理部门2013年一季度的调查。64.5%的北京居民认为物价过高。虽然过去1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物价(房价除外)的上涨,但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收费(服务活动产业化、货币化)也日益增多,居民的生活压力仍然较大,平抑物价的呼声甚高。

人民币国内贬值自2007年起日渐显著。其背后的根源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大。2007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1月以后,我国广义货币M2超GDP总量两倍以上发行,至2013年3月末,已突破100万亿元,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引起中国物价连续高攀的祸首。我认为,中国的M2有特殊情况,不能说天量的M2与通胀没有一点关系,M2过多地超出GDP表明投资大(投资效率低)、产出小(产能过剩或产品积压,资金周转慢),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埋下了通胀的隐患。从2008年至2012年,我国的M2爆发性地增加了50万亿元。年均增加10万亿元(2000年M2的余额只有13万亿元),而2008-2012年间正是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的时期。此其一。其二,在M2超高时,流通中的货币M0也随之大增,2013年2月M0达到6.0310万亿元,比2000年2月增加4倍多(2000年2月为1.3983万亿元)。2013年3月M2同比增长15.7%,同时M0增长了12.4%,而M0毫无疑问是与物价有直接关联的。由于人民币国内贬值。造成了2002年至2011年间城镇居民收入虽然增长了1.8倍,但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品价格也上涨了两成多。2012年100元人民币大钞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6年的80元。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只降低了1.4个百分点(2002年为37.7%、2011年为36.3%):而200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37.9%,农村居民更达43.7%,比2002年还差。除货币国内贬值外,居民生活物资的供应状况也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所以不断飙升,深层次的矛盾是农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同时生产能力不足,农畜产品相对短缺,部分依赖进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CPI环比上涨1%,是自2012年2月以来月度环比上涨幅度的最高值,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超过90%。

农业是影响我国生活消费品供应紧缺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而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极大。据国际食品分析机构(IGD)的一项研究显示。至2011年底,中国食品杂货市场规模已达9700亿美元(美国为9135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食品杂货市场。IGD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达到1兆(万亿)4600亿美元。随着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广大农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对肉类、奶制品及蔬果产品的需求将猛增,为此有专家预期,到2020年中国消费品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5.94万亿美元,是当前消费品市场的10倍以上。由此可见,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冷藏、加工产业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要建立起全国性的高效农产品冷藏、加工和物流系统,需要1万亿元以上的投入)。此外。被冷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水利设施建设也急待投入,在“十二五”规划中预计的全国水利投资为1.8万亿元,等等。市场态势已充分显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是未来5-10年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我国经济保持相对快速增长的动力源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做好做强农业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农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红利。

2012年10月以来,有不少人士把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寄托在城镇化上。并片面地认为“城镇化”就是以扩大城市建设为重点,误导了早已存在一定泡沫的房地产业,推动2013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0.2%,比2012年全年加快4个百分点,造成2013年4月间全国房价全面反弹。其实,“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农村的改革和农民工的“城镇户籍”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城镇服务和保障住房建设。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镇化”和“城镇房地产化”,城镇化、房地产都不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法宝。同时,城镇化也不能单兵突进。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最大。新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急需加快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核心技术,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才有希望摆脱“中国制造”面临的尴尬局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上下已经喊了多年,但至今未能突破,现在应该是下定决心、克难攻坚的时候了,必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内涵式扩张)和企业的活力,摆脱以往靠不断投资促GDP增长(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开创中国经济高质快速增长和“中国创造”的新时代,这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当前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投资。相对而言更显迫切。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它关系到目前人民群众满意度较低的物价上涨,也关系到解决目前城乡差距过大、实现全民小康等重大问题,搞城镇化绝不能离开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居民收入物价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58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2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40:53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市场物价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
居民收入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
2012,物价的期盼
民生周刊(2012年1期)2012-07-16 08: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