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山 张明彦
摘 要:人的发展关键是人格发展。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徑是尊重,它着眼于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科学等内容的教育,旨在用人的心灵改造来建塑人格。“尊重”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享受的教育。
关键词:尊重;学生;健全的人格
审视当代的中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其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个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一些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人格危机中。甚至有些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如,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甚至出现偏执性人格、爆发性人格等。
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以前瞻的理念来思考目前学生出现的人格健全问题,以“尊重”的教育方式着力帮助学生解决人格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用“尊重”的教育方式,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
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确立一个理念;(2)搭建一个舞台;(3)设置一个引擎。其中,理念是开展尊重教育的前提;舞台是实施尊重教育的载体;引擎是实施尊重教育的有效手段。
1.确立“理念”——将“尊重”的教育方式生活化
“理念”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能够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向上的精神。尊重教育当“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让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才能和谐统一,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2.搭建“舞台”——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独的“尊重教育”是不成立的,它应该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等之中。因此,“尊重教育”必须建立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即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渗透,课外活动进行延伸和补充,日常生活加以熏陶和感染,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尊重教育工作模式中加以进行。
课堂教学是“尊重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还是师生之间相互认知、了解,建立友谊和不断交流的载体。把尊重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课堂变成发展学生潜能、释放能量、展示自我的殿堂,在这中间,学生潜在的正能量得到释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格取向就会得到激励,从而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设置“引擎”──重视尊重教育的方法
学生健全的人格关乎他一生的形象,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是一个永远没有终极答案的教育课题。努力培养好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其不怕挫折、充满信心、善于自我调节,学生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成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材。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小处着手,从全局着眼。
二、开展尊重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教师要把道德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理解道德规范与建设道德规范的能力,从而在做人原则、情感态度、品德素养、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讲道德、守规范。这样,对个人修养的形成、对家庭成员的和谐、对社会风尚的建构均有重大意义。一个道德取向正能量的人,在社会中会得到普遍认可,也就会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2.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一个诚信的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会得到认可和尊重的,诚信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大有裨益。
3.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教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对于这些我们首先要知恩,心存感激。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在社会上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在心中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尊重别人”的选择与努力,感恩家长、社会、同学、师长对你的帮助,学会尊重与被尊重。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除此之外,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从仁爱、荣辱、理想、拼搏、竞争等方面入手,这些都体现了尊重教育的本真。尊重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完美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塑造,又是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标志。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要以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心态教育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个人的人格,只有得到健全、积极的塑造,才能充分开发出他们的“智商”,激发他们的“情商”,才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自强、自力的完美人格形象。各位教育界的同仁们,“尊重”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享受的教育。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19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