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宗信
摘 要:听过的名校的优质课太多了,看到的名校的教学效果也不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犯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看书的时间少,基本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关键词:自主学习;仁者见人;民主
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怎样让学生发展呢?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几乎是把学生像喂鸭子似的喂胖,一节课下来,师生都苦不堪言。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调动之中。当然,调动学生参与的目的绝不是配合教师上课,也不是课堂显得热闹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确实不多了,但如何面向全体师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仍然束手无策,口号只是喊得凶,实际行动仍然是空,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便想主动学习,也因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不合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所以我们教师要改变滔滔不绝讲到底的错误做法,真正让讲堂变学堂,还学生以民主。
一、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讲不完,因而45分钟大包大揽,教师唱独角戏,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剥夺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而学习效果如何呢?试想学生连一篇历史史实未读,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哪有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感悟,如此颠倒了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导演当了演员,演员成了听众,岂不谬哉!
我认为,书要学生自己来读,主角要学生自己来唱,教师是导演,其作用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课堂就是学堂。既然如此,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引导他们静读、精读、速读,进而达到拓展思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变讲堂为学堂,变苦学为乐学。
二、增加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聪明、浪漫的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放下架子,视他们为朋友。在教学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目光都能在他们的心波上激起涟漪,从而消除胆怯感、自卑感,克服为难情绪,增强自信,以达到师生间的默契。与此同时,教师讲课要富于激情,有真知灼见,能紧紧敲击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换言之,教师本身应具有示范性、启发性。一个普通话标准、音色纯正的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要求,他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一个板书工整规范美观的教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出一批批书法爱好者来。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哪怕是三分钟的演讲、辩论会、演历史剧本等豐富多彩的活动,都可以增加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在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发扬教学民主,弘扬独特个性
直到现在,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为了应试。说句老实话,我们习惯地流于对历史事实的描绘,很难让有时代感的学生产生共鸣,让有理想的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做法,充分承认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应一开始就指出书上的观点和认识,然后由教师声嘶力竭地去证明、去维护,完全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的权利,这使学生无形中就会萌生一种怨气,认为教师在强词夺理,包办代替,我们何必把学生“活”的认识过程往死里“捏”呢?
与其教师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把史实交给学生去阅读,允许互相争论,形成一种民主氛围,或许学生说出的正是他们最真切、最直观的体会,让他们自己领悟学历史的意义。无须怕他们说得有缺点、有漏洞,不符合唯物论的原理,要看到正是这些弱点的暴露,才让我们看清了学生思维过程的毛病,使我们的教与写可以有的放矢。
四、当堂练习历史写作,体验成功乐趣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写作的主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多思、多议,而且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勤写作,尤其是指导学生当堂练习片段历史作文很有益处,这种作文形式灵活多样、耗时少、见效快。不妨看看这段历史:1789年7月14日,是不同寻常的一天。正在“巴黎大酒店”饮酒的布郎先生听说巴士底狱那边出事了,接着又听说国王把国家机密出卖给了奥地利,所以立宪派决定处死国王。布郎先生一听说处死国王,便自言自语道:“好,好,好,按照《民法典》就该这样。”这明摆着是不成文的历史,但这种写法既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又体现了灵活运用的宗旨,把历史题变得鲜活起来了。所以,通过当堂写作训练,不但记忆了历史知识,而且又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他们认为学历史不再成为苦差,而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自由天地。
在现代科技的今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新型思维,不要让学生跟着教师转。我们要自然而然地适应学生喜欢思考问题的这一特点,使他们从录音机中解脱出来,创造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进而将中学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
(作者单位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