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教版四年級上册“声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课《听声音》来研究探索的,为后面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等课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让学生去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探究实验课,教学设计体现探究核心,培养科学素养。我设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创新:①在探究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一些泡沫颗粒在鼓面上,鼓面发声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在上下跳动,是由于鼓面上下运动产生的,比没放泡沫颗粒效果更明显。②“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这一环节用铁条替代音叉棒敲击音叉来做实验,可以使声音更强,效果更明显。③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声吗?这一环节学生用手按住发声的锣、琵琶等物体,手有振动的感觉,当锣面,琵琶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这样很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理解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泡沫颗粒、米、琵琶、课件、记录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小游戏(播放有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情境的录音)
请同学听声音,猜物体,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像这样的声音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作出假设
谁来大胆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研究兴趣,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老师用力按压锣鼓、用力弯曲钢尺、用力拉橡皮筋,问:同学们有没有听到声音?
你能用那些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看哪个小组方法多。(注意:声音不要太响,小心橡皮筋弹到眼睛)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敲 拍 弹 擦 拨……
讨论、分析:为什么老师花了那么大力气不能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你们轻轻一敲、一拨,它们却能发出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有没有办法证明?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制造声音,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同时又在活动中融入了思考,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接下来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可能是敲、拍、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自然而富有挑战性】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它物体(锣鼓、橡皮筋、铁条等)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实验记录单学生继续实验,完成后把材料放回原位。
记录单:观察鼓、钢尺、橡皮筋的发声过程
3、思考: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生开始真正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学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活动三:观察振动的物体
1、提出问题:物体发出声音就一定会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2、出示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鼓在振动。
(在鼓上放些泡沫颗粒、米粒。它们会跳动)
3、其它物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吗?你们用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
(击打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条、用大小不同的力去击打音叉和铁条、用手握音叉和铁条手会麻,放在水面,水面会有波纹。)
4、我们观察到:发声的物体的确在振动。反之,如果物体不振动了,它还会发出声音吗?
师出示锣,你们有办法让发声的锣的声音停止吗?这证明了什么?
5、请学生说:“我是好学生,我爱科学”你发现哪里在振动?
6、小结:现在如果有人问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会用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件出示: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溪水叮咚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鼓的发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今天老师很开心,现在送大家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原来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许多的秘密,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作者单位:宁化县东风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