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围绕“买书”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草房子》这本书的价格,让学生相互说说打算买几本?需要多少钱?然后让学生交流,体会随着买书本数不断变化,钱数也随着不断变化,这样写是写不完的,最后让学生与老师互动,猜老师买书的本数和钱数,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的式子……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现实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動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把数学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当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学生的组织者,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其中的数学乐趣与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猜年龄”这一互动环节,邀请一位同学上台与老师相互询问年龄,再写出字母“n”,让学生猜猜,“n”表示的是谁的年龄?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表示数,再补充条件“n+16”,提示:“n”和“n+16”分别表示同学与老师的年龄,说说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再根据假设的学生年龄来推算老师的年龄,由此体会: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一部分数、任何数。这样把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融入了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中,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增添了几分趣味。
三、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运用知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和掌握,而是要学会运用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又运用于实践,因此,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是非常乐意的,这也是教学所必须的。我们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最后环节设计“小芳外出春游买食品”的情境,不具体的给出条件,让学生猜小芳可能会买什么(一种食品和一种饮料)?共用去多少钱?实际买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始终把字母表示数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